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7日電(劉忠俊 李楠 宋秭霖)16日14時30分,雅礱江換流站主控室后臺報GIS室1號和4號紅外探頭故障。收到故障報文后,運行人員第一時間將兩個紅外探頭隔離,防止因誤報火警導致跳閘。從發現故障到恢復正常,整個過程只用了1小時,這樣的消缺速度要得益于雅礱江換流站一年以來對數字化轉型日復一日的研究和探索。

2020年6月,雅礱江換流站進入電氣設備安裝初期階段開始,數以百計的設備廠家,數以千計一次、二次、輔助設備,數以萬計的控制保護元件匯集、安裝、調試、運轉。面對如此技術先進、數量龐大、結構復雜的設備,要管好用好不是一件簡單事。
雅礱江換流站一群小伙子,借著建設一座新站機會,干出點 “不一樣”的事情。他們首先建立完善的一次、輔助設備庫,這是一項任務量數以千計的龐大工作。其次,建立以二次屏柜為基礎的二次設備庫。再進行分類統計,根據不同的功能進行區分,根據安裝位置進行統計。這是整個設備庫中任務量最大的部分。雅礱江站唐加林、陳判、謝星宇等核心成員帶領的運維團隊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錄入設備3033臺套,設備元器件30000余條,設備圖片等附件、設備缺陷等各2000余條,排查設備隱患2072條……

結合多年的現場實際運維經驗,大家在換流站全套設備庫基礎上,創建了新型設備缺陷管理體系,將缺陷信息實時推送給施工單位和設備廠家,全體參建人員在一個平臺上工作,每半個月召開一次全體參建人員缺陷討論會,督促各相關方消缺,極大降低了溝通成本,提高消缺效率。
隨著運維經驗的不斷積累,換流站各種設備資料逐漸齊全,如設備圖片、缺陷隱患、故障分析報告、產品說明書等,均以文件形式存放在不同人員電腦中,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關聯。在這種管理模式下,一個設備全壽命周期內的缺陷很難統計。通過一年多摸索和實踐,雅礱江換流站建立了以設備為中心,以設備類別為紐帶的全域設備管理信息系統。

據了解,建站伊始,雅礱江換流站便開始著手構建一套數字化設備管理體系,將多種設備相關的數據集之間的壁壘徹底打通,實現“互通互聯”。全新換流站設備管理系統建成后, 雅礱江換流站設備運維管理便捷性和高效性顯著提升。原來至少半天才能完成的材料收集準備過程,在設備系統升級后半小時內即可完成。
此外,得益于這套新型設備管理系統的推廣和運用,雅礱江站成為建設期間站內設備消缺完成率最高的換流站之一。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系統調試期間,交、直流設備全部一次性充電成功,所有帶電調試項目也全部一次性通過,并在正式投運后實現連續平穩運行160余天,為雅湖直流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白鶴灘水電如期大負荷外送提供了堅強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