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11日電 (周文武)近年來,珙縣主動順應新時代基層治理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聚焦山區縣基層組織政治功能發揮、便民服務質效提升、鄉村治理機制完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村級產業振興等問題,堅持黨建引領,創新探索“陽光村務”監管平臺、“民情訴求”辦理系統、“聯網聯戶”走訪行動、“凝心聚力”善治工程、“產業提質”振興計劃“五大路徑”,不斷推進山區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力提升了組織公信力、增強了群眾滿意度、架起了干群連心橋、催生了治理內生力、激活了鄉村發展力。
背景與動因
珙縣立足山區縣實際,結合五個方面內容,堅持把黨的建設融入全過程、各方面,把黨的服務送到千家萬戶,引領提升基層治理水平,聚力打造山區縣基層治理示范樣板。
主動適應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珙縣村(社區)“兩委”換屆后,書記、主任實現“一肩挑”,村級黨組織書記相比過去權力更加集中、監管難度不斷加大、廉政風險逐步增加。一些村級組織在行權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村務“不會公開、不敢公開、不愿公開”和群眾“看不到、看不懂、不愿看”的問題,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信息不對稱,導致部分村民群眾對村級組織不夠信任。這就迫切需要利用智慧手段,建立有效的村級事務公開體系,規范村級干部履職用權,提升基層組織公信力。積極回應群眾新期盼。
新媒體時代群眾意愿訴求更加多元,在一些地方民情解決時效慢、辦理反饋不及時等治理問題也不斷凸顯。這就迫切需要干部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暢通訴求辦理“線上通道”,把便民服務“連”上網,優化服務供給,增強群眾的滿意度。
全面提升群眾參與自治的內生動力。群眾自治是推動基層治理的中堅力量,群眾應當成為基層治理的主體。迫切需要強化黨建引領,創新群眾和社會組織等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機制,推動構建多元協同治理的共同體。
探索與實踐
打造“陽光村務”監管平臺,以規范用權提升組織公信力。依托“大數據”信息技術,打造“陽光村務”智慧平臺,做實“線上+線下”雙線監督,推動基層干部陽光行權、規范履職。
曬出陽光村務。線上實時發布村級資金收入、支出、余額等情況并同步上傳原始憑證;線下依托村級公示欄定期公布村級各類事項,結合常態走訪,村組干部和村務公開“明白人”入戶宣傳講解,有效保障使用智能手機有難度的群眾信息知情權。通過“三資”“三務”在網上“和盤托出、全面公開、不留盲區、不留死角”,群眾在線上即可查閱本村(社區)所有財務票據、賬目清單,并全程可追溯。
強化智慧監管。建立民生項目、“一卡通”惠民資金、“小微權力”規范運行等34類政策數據資源庫,針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設置風險預警閥值,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對三公經費、財務支出、數據票據等進行數據在線交叉對比,系統自動預警,若發現異常情況,平臺及時預警提示上級部門重點關注、加強監管。
規范履職行權。梳理村級組織“小微權力”和村“兩委”干部職責分工,形成組織決策、管理、服務3大類“小微權力”清單和村“兩委”成員職責清單,通過智慧平臺“曬單”,推動實現小微權力進清單。
線上線下收集。線上開發“群眾有話說”微信小程序,群眾實名注冊登錄,隨時隨地反映心聲、表達訴求;同步將12345政務服務熱線、縣長信箱、網格化系統等各類政務熱線整合并入系統,拓展民情訴求收集范圍。建立黨員干部走村入戶定期收集民情訴求機制,通過平臺動態提交群眾訴求。
高效辦理反饋。按照民情訴求類別、發生地點等,實行“村級—鄉鎮—縣級部門”分層分級辦理,對每個訴求明確辦理事項責任領導、具體經辦人、辦理時限等,咨詢類事項原則上3個工作日內辦結,其他事項根據難易程度確定辦結時限。對群眾反映的事件第一時間進行溝通、解釋和答復,采取短信、微信等方式逐一進行回訪。
從嚴考核評價。建立接訴“響應率”、問題“解決率”、群眾“滿意率”的“三率”考評指標體系,圍繞辦理人員態度、辦理情況、結果反饋等內容全覆蓋回訪,每周編制《社情民意分析報告》,將辦理結果滿意度與單位考核、干部個人績效考核掛鉤,嚴格兌現獎懲,對辦理訴求不作為、推諉扯皮、虛假公開等情形,實行嚴肅追責問責,確保群眾訴求高效解決。2022年以來,已辦理群眾訴求3000余件,群眾滿意率達95.48%,先后對辦理質效不高的5個單位、12名個人進行了處理。
針對性重點包聯。建立黨員干部聯系群眾機制,探索推行鄉鎮干部聯系網格、村組干部聯系戶、黨群干群連心的“聯網聯戶”工作機制,重點聯系缺少“明白人”的家庭,特別是矛盾糾紛戶、生活困難戶、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和特殊群體,黨員每年為聯系戶辦1件以上實事好事,落實政策宣傳、民情收集、文明勸導、糾紛調解、產業幫扶等職責,確保包聯作用發揮到位。
常態化入戶走訪。常態開展“走基層、聽民意、解難題”大走訪活動,黨員干部深入聯系戶,通過院壩會交流、走訪慰問等方式,全面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狀況,并分類梳理困難訴求,提出解決措施,第一時間幫助群眾排憂解難。目前,全縣已通過大走訪活動收集解決群眾困難訴求6529個。
強化黨建引領。強化黨組織領導下的群眾自治機制,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居)委會主任,書記、主任實現“一肩挑”100%。加快建立黨建引領下的村(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協調運行機制,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推動形成基層治理合力。
創新形式載體。探索村(居)民“積分制”管理模式,以戶為積分單位,將清潔衛生、好人好事、志愿服務、“最美家庭”“模范示范戶”列入正面清單對應加分,將“亂搭亂建”“大操大辦”等行為列入負面清單對應扣分,同步實行積分獎勵機制,通過比學趕超、營造良好氛圍、培育文明鄉風。
激發群眾參與。建立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孝善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道德評議會“一約五會”機制,成立村級“自協委”,常態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群眾矛盾化解、破除陳規陋俗等專項工作。同時,定期進行“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大張旗鼓通報表揚,引導學身邊人、講身邊事,全面激發群眾自治的內生力。
推進“產業提質”振興計劃,以機制創新激活發展新動能。聚焦壯大產業規模、優化發展布局、提升產業質效等方面,深化利益聯結,以產業提質助推治理效能提升。優化產業布局。深化村建制調整改革成果,重塑村莊產業發展版圖,優化產業布局,切實增強特色村輻射吸納和帶動能力。
啟示與思考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基層治理的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要持續筑牢基層戰斗堡壘,對標對表找差距、聚焦問題補短板,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要持續加強換屆后干部隊伍思想政治和能力作風建設,以過硬的能力水平和扎實的工作作風,推動基層善治,推動提升組織公信力、凝聚力。
始終堅持為民服務。基層治理的落腳點是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不斷深化黨員干部聯系群眾機制,增強干部群眾之間溝通聯系,通過近距離的情感互動交流,深入了解群眾需求,迅速反映群眾愿望,及時解決群眾困難,以常走常親不斷融洽干群魚水情,推動治理成效提升。
始終堅持科技賦能。利用區塊鏈、“云服務”、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推進基層治理由“人治”變“智治”,以數字賦能、網上辦理、平臺公開、智慧服務為依托,打造治理現代化的“新引擎”,實現訴求反映成本降低、治理數據資源共享、惠民服務效能提升,切實提升基層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
始終堅持群眾自主。推動共建共治共享,要不斷強化基層群眾自治,充分發揮群眾參與治理的主體作用,同時豐富在黨組織引導下的自治載體,激發基層組織的創新意識,展現鄉村文明新氣象,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始終堅持產業振興。產業發展是基層治理的源動力,通過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基層群眾共同富起來,才會更重視基層治理成效,形成良好環境和服務水平,而良好的環境和服務水平也會助推產業發展,推動實現產業發展和基層治理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