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最長的單座渡槽——蔣銅渡槽 資陽市毗河辦供圖
四川在線記者 邵明亮 吳憂
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了!
7月6日上午,隨著毗河中游茍家灘引水閘門的徐徐開啟,清澈的河水順著渠道向下游奔去。
在資陽市樂至縣,看著渠道里的水源源不斷從上游輸送而來,喜悅夾雜著對父親的思念一股腦涌上心頭,年近古稀的姚孝吉頓時百感交集。姚孝吉的父親姚四海,從15歲開始立志為家鄉擺脫干旱而找水60多年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
跟姚孝吉一樣,這一天,川中旱區的群眾懷著喜悅的心情奔走相告,渠道沿線到處都是逐水人的身影。期盼了近半個世紀,他們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從規劃走進現實,旱區群眾盼了近半個世紀
像許多樂至人一樣,王隆瑛出門,半天都不喝水。節水,已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而這背后卻是一種無奈。
展開地圖,四川盆地中央,沱江以東、涪江以西,處于兩江分水嶺上,就像魚的脊背,因為留不住水而深陷“十年九旱”困境。

王隆瑛回憶,1979年樂至發生大旱。“堰塘里的裂縫,能把我半個身子吞進去。”
截止到2010年的氣象資料顯示,前55年內資陽市境內全面干旱有43年,發生干旱頻率為78%。與資陽各縣區相似,金堂縣、簡陽市,遂寧市安居區、大英縣也備受缺水之苦,均是資源性、工程性嚴重缺水的城市,水資源匱乏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

“解決川中大旱,必須開渠引水!”資陽市毗河供水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科科長黃黎黎介紹,建設一個大型引水工程來破解川中旱區用水之困,成為歷屆黨委政府關心的民生大事。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四川省《岷江水利初步規劃》就正式提出了興修毗河供水工程的構想,但由于資金等各方面因素,毗河供水工程便一直停留在相關的規劃和各種報告中。
進入新世紀,從國家到四川省級層面,對水利工程建設更加重視。到了2008年,四川提出“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修建毗河供水工程的希望再次被點燃。
2012年5月,經過前期推動,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了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標志著工程正式上馬。3年后,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從規劃走進現實,旱區群眾足足盼了近半個世紀。
惠澤川中數百萬群眾,是了不起的民生工程
干旱缺水,成為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攔路虎”,成為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旱區群眾為了生存之水而歷盡艱辛。對于地處川中丘陵的資陽市,更是飽受干旱之苦。
工程建設期間,家住樂至縣天池街道的陳元文常常到工地“巡視”,成了工人們口中的“編外監理”。“每天都在期盼早點通水。”已經年過六旬的陳元文告訴記者。

毗河供水工程取水樞紐 四川省水利廳供圖
在以檸檬作為支柱產業的安岳縣,缺水制約著不少鄉鎮的產業發展。在岳陽鎮南橋村,無河流無水庫,完全“靠天吃飯”。村支書林中友說,干旱時吃水都困難,讓老百姓揪心的是,檸檬是村里的主導產業,已種植有1000余畝,但由于經常遇到干旱,檸檬減產最多可達到50%。
資陽市委書記廖仁松表示,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將惠及資陽境內樂至縣、安岳縣、雁江區151萬城鄉人口,56.3萬畝灌溉面積,為灌區人民生活、生產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毗河供水工程取水樞紐位于毗河中游成都市新都區的茍家灘,總干渠穿龍泉山、跨沱江,沿沱涪分水嶺至安岳縣朝陽水庫。工程涉及成都、資陽、遂寧3市的新都、青白江、金堂、簡陽、雁江、安岳、樂至、安居、大英9個縣(市、區),面積7147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417萬畝,供水人口489萬人,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
工程共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新建骨干輸水渠道20條。由于特殊地理地形,這項工程相當于在“魚背”上開鑿出一條人工天河。
經過6年不懈努力,投入78.7億元,如今已建成新都茍家灘引水樞紐和381公里渠道,其中總干渠156公里。每年可向成都、資陽、遂寧三市供水4.33億立方米,解決225萬城鄉群眾用水問題,灌溉125萬畝農田,為四川水利增添了一座耀眼的豐碑。
二期工程加快推進,將徹底解決灌區缺水問題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雖然涉及多市,但考慮到當時資陽受益面最大(開工時簡陽市尚未被成都代管),因此做出了讓資陽市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牽頭單位的決定。”四川省水利廳水利工程建設處副處長嚴昭昭表示,這種安排可以充分發揮屬地負責機制。

修建中的蔣銅渡槽 資陽市毗河辦供圖
如今,一期工程建成,二期工程推進如何?
資陽市水務局局長張團結正在推動毗河供水二期工程上馬。在他看來,只有二期工程盡快建成投用,才能真正讓毗河水留住、護好、用足。
一期工程完工,效益只能發揮三分之一。
目前,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推進中,有望在2022年底前實現開工建設。
據嚴昭昭介紹,為實現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有效銜接,省政府作出了由資陽市牽頭,成都市、遂寧市配合實施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的部署,新的建設與運管模式也在積極探索中。二期工程將新建5個水庫、擴建1個水庫,能夠有效解決目前旱區庫容不足的問題。

蔣銅渡槽全景 資陽市毗河辦供圖
“只有上馬毗河供水二期工程,才能最大化發揮毗河供水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張團結說,待二期工程建成后,將充分發揮整個工程“引、調、蓄”總體功能,惠及旱區489萬群眾,實現灌溉面積417萬畝,徹底解決川中旱區的“缺水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