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31日電 (吳平華 劉潔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很多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也走進校園,推廣非遺項目,傳承非遺精神,奠定堅實的社會輿論基礎和普及氛圍。
能否把非遺文化傳承向更深層次的技能學習、培訓延伸?青羊成立面向全區中小學生的非遺勞動技能教育實踐中心,特聘3位指導專家和16位非遺大師當“老師”,剪紙、糖畫、蛋雕等近20個非遺項目走進課堂,成新學期“校本課程”。
20個項目融入教學課程
青蘇職中的一處空地上,佇立著大大的架子,扎染的布條如旗幟般懸掛著,恍若大染坊之感。沿路而行,陶藝、茶藝、剪紙、棕編等項目場所各有特色,這是青蘇職中的非遺傳習教室,也是剛掛牌的青羊區中小學生非遺勞動技能教育實踐中心。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是借助青蘇職中已建有的實訓教室及活動場館作為課程載體,以中小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中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還為青羊區乃至成都市的孩子提供學習非遺的機會,實現非遺文化傳承。中心以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勞動教育、技能訓練為導向,開設烘焙、西餐、茶藝、汽車美容、陶藝等六大類課程,引入剪紙、糖畫、蛋雕、棕編、蜀繡、茶藝、泥人泥塑、卵石畫、扎染等近20個非遺項目,“以實踐中心為紐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連接起來,播‘非遺’文化之種,開勞動教育之花。”該負責人介紹,實踐中心打破傳統單一教學功能分區,將勞動教育場館與實訓教室作為配套服務,注入“新課程、新內容、新師資、新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配套教學服務。

20余位非遺大師當老師
前不久,青蘇職中召開“特聘教師志愿者懇談會”,國家級非遺青神竹編傳承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張德明老師,糖畫家族第四代非遺傳承人李貴云老師,成都“泥人張”非遺傳承人楊國友老師等20余位非遺大師悉數到會,踴躍為青羊區中小學生非遺勞動技能教育實踐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這樣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做好中小學生校內外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要逐步打破教育資源壁壘,拓寬教育渠道,與省內和全國的實踐基地聯合,同時邀請教育專家、行業專家、非遺傳承人、勞動技能工匠等共同參與到課程設置和教案活動中。此外,本著“共享教育資源,形成整體優勢,突出基地特色,增強整體實力”的宗旨,合作開發校本、學校+基地的課程資源,不斷豐富教育內涵和教育內容,促進學生相互交流,體驗不同的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內容。
在教學體系的構建上,實踐中心將形成勞動教育、綜合實踐、研學旅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等不同分區,進一步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段,形成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相銜接的教育體系,為高中學校通用技術、實用職業技術和高科技創新實驗提供平臺。
實踐中心主任李正瓊表示,“實踐中心不僅是面向青蘇學生,還面向全區乃至全市青少年,為青少年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勞動技能教育實踐活動,希望在青羊教育的沃土中,培育出更多非遺文化的宣傳者和傳承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