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2日電(起鈺婷)近日,中信銀行剛披露的2020年年報在零售業務上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零售營業凈收入796億,占比41%,同比增長12%。個人客戶規模1.1億戶,三年復合增長率15%;中高端客戶92萬戶,三年符合增長率18%;私行客戶5.1萬戶,較上年增長22%。個人管理資產余額達2.3萬億,位居股份制銀行第三名。
在中信銀行2020年報業績發布會上,中信集團副總經理、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滿懷信心地強調:“中信銀行將加大對零售業務的資源投入,將財富管理打造為三大優勢業務之一”。中信集團也在未來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打造集團統一的財富管理品牌,提高集團在財富管理領域的綜合競爭力。”2023年,中信銀行零售業務將成為銀行盈利第一大板塊,預計個人客戶數達到1.5億戶,零售營收及資產規模較2019年底實現翻番增長。
用“溫度”搶灘財富管理市場是一記絕殺。這也是2020年年底中信銀行將其財富管理業務升級為“中信幸福財富”的原因。
在闡述財富管理業務時,中信銀行黨委委員、業務總監呂天貴表示,將發揮集團綜合金融優勢,增強“客戶洞察、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投研與資產配置”專業能力,打造集團統一的財富管理品牌,為客戶提供“有溫度”的財富管理服務。
出國金融、青少年、女性、老年不同的細分客群,會有不同的“金融+非金融”服務方式……中信銀行一直有感知不同人群溫度的傳統,但是要上規模積累出核心優勢,離不開科技。今年,中信銀行確定了“以數字化轉型為主線,推動零售經營管理體系迭代升級”的發展策略。2020年中信銀行科技投入69.26億元,位居股份制銀行第二。
根據中信銀行年報披露,未來3年,其年均科技投入增長不低于15%,總行各類科技及數字化人員達到5000人以上。推動零售率先實現從信息化、數字化邁向智能化階段。
解法一:聚焦人,更多人享受,更多類訴求
“中信銀行采用數字化手段,提供有溫度的財富管理,將財富管理客群從中高端客戶普惠到全量客戶。”呂天貴這樣強調財富管理的全客群理念。
2020年8月,中信銀行app上線了“財富體檢”功能。據介紹,這是一套基于歷史數據回測構建財富評價的模型,可以基于客戶的財富水平、風險偏好以及所處生命周期,動態檢視客戶財富配置狀況,并提供針對性的資產配置建議和產品推薦。截至2020年底,共有8.5萬名客戶使用財富體檢功能,管理資產提升71億元。
而針對更多不同生命旅程人群、不同場景下的人群,中信試圖在以AI+大數據探知千人千種體感的36.5℃,據了解,目前“中信大腦”已經落地300余項“AI+數據”精準模型,實時智能服務客戶超千萬。出國、老年、女性是中信銀行聚焦的三大客群,中信銀行的app,可以切換包括老年人、小微企業、私人銀行等在內的七個版本,解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以出國人群為例,中信將其細分進一步為境外留學、境外旅游和來華工作三類,而針對出國服務中的痛點“簽證問題”,中信銀行將有獨家特色的美簽、英簽如意簽均搬到了app里。以英國如意簽為例,客戶可以在APP里預約英國大使館簽證官的時間,大使館將在約定的時間在中信銀行網點給客戶辦理簽證業務。正是中信銀行20年聚焦出國金融業務,形成了這一子市場的競爭壁壘。

解法二:人與人聯動,賦能客戶經理
線上只是財富管理的一個戰場,更復雜的交互與信任的產生依賴的還是“人”,高科技將幫助投資顧問或理財經理,更好地了解客戶。以中信銀行細分的老年客戶為例,無論是在網點教一位老年客戶使用智能手機,還是在支行為客戶提供的基金調倉建議,抑或是幫助私人銀行客戶完善其家族傳承計劃,都需要依靠終端人員完成,但科技能讓“人”生出雙翼,配置上一套組合工具庫,更好的服務客戶。
中信銀行推出“玩轉智能手機”系列課程,為老年客戶講解手機銀行應用、常用微信、打車、外賣等使用方法。其手機銀行“幸福+”版是專門為老年客戶開發,字大、簡單、專屬。
早在2019年,中信銀行就喊出過“科技投入不設上限”,將數字化轉型上升為全行戰略。今年3月,對數字化轉型的描述更為清晰了——以客戶為中心,通過打造“深入的客戶洞察和行業洞察”驅動組織變革,實現“客戶需求、前臺響應、中臺賦能、后臺驅動”的價值鏈條。
所謂賦能,是對一線需求實現100%響應,是幫助客戶經理提升效率,更為智能地了解客戶,在客戶最需要的時候提醒他,以最適合的方式服務他。客戶經理一個人“smart”值的提升,意味著背后的“中信大腦”極其智能且在不斷迭代。
據了解,目前中信銀行智能外呼機器人累計外呼量超49.22萬次,應用于200余個業務場景,智能問答機器人回答準確率達97%。中信銀行以不同的“個性化客戶經營大腦”,致力于給客戶貼研發標簽,形成線上、一線客戶經理等各個渠道中,千人千面的營銷策略,而其客戶統一視圖,則可以對客戶進行全流程閉環管理。
解法三:匹配客戶的有優勢的產品組合
財富管理要豎起護城河,一頭是匹配,一頭是有優勢的產品組合。中信銀行的科技實力更多的投入在解析需求和“匹配端”上——建立投研投顧體系和資產配置服務,有效聯接客戶洞察與產品管理。
這需要兼顧專業和技術。專業有三:大類資產配置。據多項研究顯示,資產配置對投資組合業績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以美國學者Gibson研究為例,研究報告顯示投資收益的91.5%由資產配置決定,股票選擇、擇時以及其它因素的貢獻度合計不超過10%。
大類下的產品遴選。比如,目前開放式基金近7000只,根據2020年中國對沖基金八大策略收益排行榜的數據,成立滿12個月且有業績記錄的私募基金有14906只。在萬余種基金里,千挑萬選,是門學問。
管理客戶的情緒。資產配置是專業而理性的,投資者需要在充分認識自己的財富狀況和風險偏好的基礎上,結合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征,選擇投資組合。而中信銀行選擇了一條更有“溫度”的產品路徑。比如,中信銀行的“信智投”智能投顧服務,是聯合其兄弟公司華夏基金、華夏財富合作,通過“投資顧問+科技賦能”的方式,從普通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從投資前、投資時、投資后三個階段分析客戶投資痛點,先根據客戶畫像,基于目標風險策略,通過“人工智能+人類智慧”雙腦引擎模式,為客戶提供一套完整的基金投資解決方案。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信銀行“信智投”投顧累計服務客戶45625人,97.9%的“信智投”持倉客戶實現盈利,“信智投”客戶累計盈利總額達1.15億元——幫助客戶賺到了實實在在的1.15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