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20日電 (李界 曾運吉)近年來,瀘州市納溪區豐樂鎮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兩突破一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瀘渝城郊生態強鎮,制定“1+3+N”發展思路,即加快集鎮建設,按照集中優勢、連片發展方式,沿國道546建設以馬村、五里、沙坪為核心的三大特色片區,帶動各村(社區)產業共同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再上新臺階。

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添砝碼
從豐樂場鎮到該鎮馬村村的“百花谷”,沿途桂花樹吐著新枝。走進“百花谷”,瓊花開始衰落,但秋葵已盛開,“這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觀賞。”“百花谷”苗圃管理員梁正明說。
“百花谷”是豐樂鎮馬村集體公司成功引進明正園林有限公司的游玩基地。明正園林公司流轉土地2000畝,組建了“豐桂苗木專合社”和“蜀南名優珍稀樹種研究所”,種植優質苗木,帶動周邊農戶參與務工增收。同時以“支部+專合社+基地+農戶”的形式,以花卉吸引游玩為發展思路,打造全年有花賞的游玩基地“百花谷”,全年依次有臘梅、紅梅、海棠、玉蘭、紫荊花、桃花、櫻花、瓊花、秋葵、紫薇、桂花、芙蓉等20多個品種輪流開放。
“百花谷”是豐樂鎮大力發展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為推進鄉村振興,豐樂鎮以“一年四季有花看有果品”為定位,大力發展產業。
2015年,豐樂鎮成功引進蔬香佳園有限責任公司發展黃金沃柑基地1000畝,打造柑橘特色產業,采用“集體公司+農戶+企業”的模式,吸引農民以土地入股,主動參與到發展柑橘產業中。截至目前,全鎮柑橘種植面積達5000畝。
如今,豐樂鎮發展綠殼蛋雞2萬只,發展雷竹1000多畝,今年引進企業建年出欄24000頭仔豬的種養循環養豬場,產業發展如雨后春筍,為豐樂鎮鄉村振興增添砝碼。
黨建引領干事創業有了領頭雁
豐樂鎮中華村屬于丘陵地形,村民們主要種植玉米、紅薯等糧食作物,經濟效益較低。李鐵剛被聘為中華村“特聘村主任”后,走村入戶了解農戶情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引導村民發展產業,才能讓村民從地里刨出‘金疙瘩’。”李鐵剛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后得出結論。
李鐵剛提出發展建議:改善基礎設施,發展高粱產業。隨即,他又捐資30萬元改善村里基礎設施,捐資20萬元支持高粱產業發展,與某酒企原料供應商簽訂高粱收購合同,自己免費提供高粱種子和化肥。
近年來,豐樂鎮黨委積極聯系在外成功人士,結合各村發展,聘任11名“特聘村主任”,助力解決鄉村振興人才不足、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不暢、干部服務能力水平不高、集體經濟發展遭遇瓶頸等問題。發揮“特聘村主任”在項目投資、產業發展、經驗管理等方面的特長,通過探索實踐,帶來了發展活力。
2020年底,豐樂鎮黨委通過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全鎮12個村(社區)全部實現一肩挑,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39.58歲,黨組織委員大專學歷以上占78.11%,讓更多優秀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領頭雁作用。
“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人才振興是關鍵一環,就要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豐樂鎮黨委書記易祖奇說。
創新舉措培養“新型農民”
豐樂鎮大力推廣實施“村集體公司+企業+農戶”的模式,注重培養“新型農民”,帶動周邊群眾參與到鄉村振興中。
“我們的黃金沃柑在正月錯峰上市,同時還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體驗采摘。”豐樂鎮馬村村黃金沃柑基地場主劉華強介紹。劉華強在外務工多年,近年來看到家鄉的變化,返鄉自主創業,先后發展沃柑基地、蔬菜大棚,為周邊50余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幫助20多名村民脫貧致富。
“我在抖音上看到楊攀發的短視頻后,專門來他的養殖基地參觀,體驗一下田園生活。”日前,家住瀘州城區的王先生帶上家人,到豐樂鎮馬村村唯品信養殖基地體驗游玩。近年來,返鄉創業的楊攀瞄上了生態養殖泰和烏雞,依托現在的抖音、快手等視頻直播平臺,吸引粉絲5萬余人。每年,利用網絡銷售渠道以及線下銷售,楊攀銷售泰和烏雞2000余只、烏雞蛋6萬余枚,年產值100余萬元。
楊攀的成功創業,離不開豐樂鎮持續推進電商農業發展。豐樂鎮采用政策支持、平臺服務、社會參與的電商運作體制,推進鎮村網絡覆蓋率100%,電商網店覆蓋100%。截至目前,豐樂鎮注冊成立了區域性的農特產品電商平臺“稼鄉俚”,發展依托電商銷售的家庭農場20余家。
豐樂鎮還在全鎮持續開展“文化興鄉”戰略,加強鄉文化站、科技書屋、文體活動室等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組織開展知識競賽、評選先進等活動,樹立了良好風氣,推動農民文明禮儀養成實踐,有效促進鄉村文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