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22日電 (記者 劉忠俊)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眉山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該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嚴格執法監管,通過一批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的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據了解,眉山是“華西雨屏”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的組成部分,是世界主要被子植物的搖籃和分化中心之一,是全國劃定的50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岷山-邛崍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之一,是四川省劃定的13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更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維護全國、四川省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
眉山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許政表示,自1993年以來,該市先后建立了5大類14個自然保護地,將全市陸域國土面積的19.08%納入自然保護地;2018年,在四川省率先完成“三線一單”編制試點工作,將省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飲用水源地、國家一級生態公益林等8類生態敏感區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同時,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統攬,貫徹落實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措施,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物多樣性高水平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

1998年以來,眉山市累計投入資金4.2億元(人民幣,下同),實施人工造林24.88萬畝、飛播造林6.78萬畝、封山育林64.57萬畝。先后建立6大類14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13.6萬公頃。先后建立洪雅縣周公河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青神縣岷江長吻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在岷江、青衣江組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8次,放流國際級和省級重點水生生物1.32億尾,有效增殖保護了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資源。此外,投入資金1.5億元,加大以大熊貓為核心的棲息地環境治理,共創全國首批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體驗小區。積極推進濕地生態治理,新增和恢復水域面積106.13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263平方公里,新建和改造綠色生態廊道83.9公里,新增河道綠地2086畝。

眉山市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市境內有野生植物2278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469種、淡水水生野生保護動物63種、野生大型真菌234種。眉山不僅有大熊貓,還有牛羚、林麝、黑頸鶴等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17種,有獼猴、豹、黃喉貂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74種,有玉龍蕨、紅豆杉、珙桐等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種,有桫欏、金毛狗、巴山榧樹、連香樹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6種。
在眉山,江河流域有退捕任務的僅有青神縣。2019年12月31日前,青神縣完成145艘捕撈漁船、145名捕撈漁民(包括非保護區124艘捕撈漁船、124名兼業捕撈漁民)退捕上岸任務,成為四川省率先完成天然水域捕撈漁船、捕撈漁民退捕上岸的市州。“145名退捕漁民中,符合就業條件的136名退捕漁民全部轉產就業,轉產就業率100%。”眉山禁捕退捕辦相關工作人員稱,符合參保條件的141名退捕漁民中,除已在領取養老保險的5名退捕漁民外,其余136人全部參保。
眉山市生態環境局表示,面對嚴峻的生態挑戰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風險,該市將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措施,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物多樣性高水平保護。同時,以眉山區域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為載體,加強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研究,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體系,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