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23日電(梁文春)人民文學獎得主、全國讀者最喜歡小說獎獲得者羅偉章22日攜長篇新作《誰在敲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與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及《當代文壇》主編楊青,在成都舉行新書沙龍活動,共同給讀者帶來一場關于“時代與人”的文學盛宴。
在阿來的印象中,羅偉章是四川中年作家中做了最持久寫作努力的作家,他一直在不斷突破自己的邊界。在早期“底層寫作”的潮流興起的時候,羅偉章就被套上了“底層寫作”的標簽,這種標簽有時候是對作家影響力的肯定,但發展到某種程度,又是對作家的一種拘束。“一個真正有活力的作家,會不斷地突破自己寫作的邊界,題材的邊界會突破。”

楊青表示,羅偉章在《誰在敲門》中的敘事以及所選擇的視角讓讀者的閱讀必須慢下來,文字之間的‘縫合’非常綿密。“我認為他好像沒有成為讀者導師的企圖,也不想成為什么現實客觀的再現。他只是一個陳述者,就像我們讀者本身一樣。”這種被稱為零度寫作的書寫模式,在詩歌中比較常見,在當代長篇小說中非常罕見,楊青非常好奇為什么羅偉章選擇如此有局限性的視角敘事。

“我覺得每一部小說有每一部小說的氣質,這個氣質可能與題材有關,也與寫作者自己當時的心境有關,作者的心境鑄就一個小說的特別氣質。”羅偉章認為他在創作中并不會刻意煽情或考慮迎合讀者的閱讀期待,“我就是想寫下這種天地當中,那種‘人的日常的’,但是又在時代洪流當中的這些人的命運。并沒有刻意去感動讀者或影響讀者。”
楊青認為在《誰在敲門》當中,能感受到作者似乎在這個作品里面已經消失,“我們看不見作者的取向,也沒有任何道德的審判,但是卻帶給我們非常深刻的感受。它是一部讀者深刻參與的作品。”
阿來分析了法國作家米歇爾·布托爾以及羅伯·格利耶在零度寫作上的實踐與嘗試,“過分的情感參與,影響到文學對于我們書寫對象的客觀表達。在客觀表達的同時,我們其實又希望通過這些對象的關系,洞見社會比較本質性的東西。”
“我們見證了羅偉章長篇小說的井噴,對時代的處理永遠是擺在作家面前的一道難題,可以說對時代的態度和處理模式是檢驗作家最有力的方式,《誰在敲門》讓讀者看見個人命運的同時,更窺見時代的形貌。”楊青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