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0日電 (鄒立楊)古美倫是瀘州市古藺縣一名普通的苗族同胞,也是當地引領父老鄉親致力發展產業、向貧困宣戰的一個典型,他不僅依靠勤勞雙手擺脫貧困,還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十多年前,古藺縣柏臘村還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子,交通閉塞,群眾收入多以種植或外出務工收入為主。青壯勞動力基本以外出務工為主,愿意留在家鄉的極少,更別說發展產業了,但是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古美倫。
“他就是個犟脾氣,我勸也勸不聽,為了發展這個產業失敗過好多次我都記不清了,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放棄!”在妻子康仲芬眼里,古美倫是一個不服輸的犟脾氣人。
柏臘村原本就有大片的野生楊梅林海,氣候地理條件都很適合種植楊梅。但是由于野生楊梅口感較酸,只適合泡酒,經濟價值并不高,他思考著如何提升楊梅產業的價值。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先后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試驗,終于掌握了一套較為成熟的“黑炭梅”嫁接技術,使嫁接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經過改良后的“黑炭梅”顆粒肥碩飽滿,色香味堪稱一絕,售價高達每斤10至15元。一時間,古美倫成為柏臘村家喻戶曉的致富能人,硬是在柏臘村“犟”出了一條致富之路。
古美倫不僅是鄉親們心中指導產業發展的“土專家”,更是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劃槳人”。

在掌握“黑炭梅”嫁接技術后,靠著楊梅產業,古美倫開始漸漸富裕起來,但是作為一名黨員的他深知,這樣的致富門路應該帶動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他把成熟的楊梅嫁接技術無償傳授給村中其他楊梅種植戶,特別是對有意向種植楊梅的貧困戶,更是恨不得將自己多年總結的經驗一股腦全部傾囊相授。
柏臘村一組的貧困戶方光弟如今種植了五畝多的嫁接楊梅,每年靠著楊梅產業可增收3萬多元。“說起走上楊梅產業這條路,真的還得感謝古美倫呢!當年看到他發展楊梅產業成功了后,我也有了發展楊梅產業的想法,本來想著跟他學點技術還怕他不肯教,沒想到他竟然毫無保留地把嫁接技術傳授給我。有好幾次,為了給我上門提供技術指導服務,他還自費打摩托車到我家傳授楊梅嫁接技術,從來不收任何費用,更加堅定了我發展產業的信心。”方光弟感慨道。
方光弟并不是孤例,在古美倫的帶動下,柏臘村種植楊梅脫貧致富的貧困戶還有十多戶。都說萬事開頭難,古美倫為助推柏臘村楊梅產業發展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目前,柏臘村有原始生態楊梅林10000畝,在黨委政府的推動下,嫁接的2000多畝優質楊梅現已全面掛果投產,通過“產業+旅游”的發展模式,依靠鄉鎮每年舉辦的生態楊梅節,可帶動柏臘村群眾人均增收7000余元。
“一人富裕不算富,大家富裕才是真的富,我就是用我手中這根產業技術的船槳,帶著鄉親們劃向發展產業致富的彼岸。”古美倫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