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3日電(衡歡)川北涼粉、景泰藍金絲彩釉手工畫、賀家空心面、西充剪紙、渾水米豆腐……6月11日至15日,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暨南充市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周在西充縣舉行,來自南充全市9個縣(市、區)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現場展示各具特色的非遺技藝,70項非遺項目赴西充“趕集”。
6月13日,在西充縣城北廣場,各非遺展臺按非遺美食、非遺手工技藝等類別精心排列成“100”字樣,一盆盆黃色鮮花布置為黨徽形狀,“共享文化遺產彰顯非遺魅力”“獻禮建黨百年傳承紅色基因”等標語隨處可見,現場人頭攢動,前來參觀、購買非遺產品、了解非遺文化的群眾絡繹不絕。
“吹糖人咯,教你吹12生肖。”在西充非遺項目吹糖人展區,色彩繽紛、惟妙惟肖的“糖人”引得眾多小朋友蜂擁而至。傳承人曾另梅從貨架上的鐵鍋中舀出一小塊糖稀,在手里揉成一個小球,然后將一頭拉得又細又長,再用手指熟練地一彈,末端冷卻的糖絲斷掉,形成了一個吹氣口,小朋友含住吹氣口往里吹氣,糖稀逐漸膨脹起來,曾另梅則通過捏、拉、摁等動作,不一會兒功夫,一只俏皮可愛的小白兔便躍然而出。圍觀的孩子們伸長脖子、瞪圓雙眼,紛紛驚嘆不已。
曾另梅介紹,吹糖人在我國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原料是麥芽糖,手法有吹、拉、扯、捏、剪、塑等,制作時間必須控制在一分鐘左右,制作時需要心、口、手同時配合方能完成。

“爺爺,我想學捏小鳥。”“爺爺,我想學捏小兔子。”……在西充非遺項目面塑展示區,傳承人張雄志正手把手地教小朋友捏面塑,在張雄志的耐心示范指導下,一只只惟妙惟肖的小動物從孩子們的手中誕生,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展示他們的作品。
“這兩個作品原材料都是我在老家發現的樹根,用了不少功夫制作而成。”在西充根雕技藝展臺,只見九龍戲珠、觀音等根雕作品栩栩如生,引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其技藝傳承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向群眾講述根雕的創作過程、制作方法、發展歷史等。
在西充熱涼粉(鹽菜泥撥弄)展位前,剛出鍋的熱涼粉吸引市民排起了長龍,舀幾勺熱涼粉,放上鹽巴、姜蒜等各類佐料,再淋上秘制紅油,頓時香氣四溢,圍觀群眾垂涎欲滴,爭相購買。
“好看好吃又好玩,沒想到可以如此近距離地接觸非遺、感受非遺,這幾天我要帶孩子來多多體驗一下。”市民張女士笑著說。
“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西充縣文廣旅局局長程芳說,通過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周,真正讓非遺“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讓更多群眾了解非遺、關注非遺、保護非遺、傳承非遺。
據悉,西充非遺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擁有西充剪紙、祥龍哭嫁歌、西充香爐茶傳統生產工藝等非遺項目29個,其中省級非遺項目2個,市級非遺項目9個,縣級非遺項目18個。此次活動中,西充剪紙、西充根雕、吹糖人、面塑4個非遺項目參加展陳,鳳和黃酒、西充獅子糕、熱涼粉(鹽菜泥撥弄)、渾水米豆腐、太平白酒、馮宮坊醪糟、開心麻花、充國獅王糕8個非遺項目參加展銷,同時,活動期間還開展非遺文化展演,非遺傳承公開課,非遺進社區、進校園、進景區等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