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20日電(王爵)近日,中、省市媒體采風團走進南充市高坪區,零距離感受高坪區秀美風光和人文魅力。為了尋源世界“絲綢源點”,媒體采風團來到了南充六合集團,這原本是一個位于高坪區的工業廠區,在政府的引導下,2015年,該廠區逐步開發工業旅游,如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景區,年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次,年旅游綜合收入達3000萬,被譽為“中國絲綢工業活化石”,已成功申報為四川省級工業遺產。

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南充早在3000多年前的巴子國時期就已盛產蠶桑,“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柕聲”,這些膾炙人口的詞句是對“蠶桑之鄉”“絲綢之城”南充的形象寫照。2005年4月,中國絲綢協會命名南充為“中國綢都”,2016年,中國絲綢協會授予南充(高坪)“絲綢源點”稱號,兩大榮譽集于一身,這是南充作為絲綢之路節點城市的最大輝煌。
創始于1912年的六合集團,是中國存續時間最長的絲綢名企。青磚灰瓦的廠房在細雨濛濛中更顯年代感,在六合絲博園,一根兩人才能合抱的桑樹烏木吸引眾游客觀賞。桑樹烏木橫躺在定制的長型玻璃箱里,被稱為“桑田神木”,佐證了高坪種桑養蠶的悠遠歷史。而一株百年前栽植的桑樹,已成參天大樹,被評為南充古樹名木。

這里,有保護完好的清末辦公四合院、民國時期青磚繭庫、蠶繭收購站、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土火車鐵路、碼頭,以及五十年代初修建的繅絲車間、青磚木板房職工宿舍、干打壘辦公房、職工技術學校,八十年代初修建的職工電影院等歷史建筑。
六合絲博園從蠶桑絲織技藝、習俗、傳承人多角度進行原貌展示,通過生產性方式,原汁原味地保護傳承“絲綢文化”。目前,企業以繅絲、織綢、煉染、服裝為主業,集產發研和貿易為一體,是國內唯一有百年歷史的國有大二型絲綢生產企業。最難得的是還在生產絲綢的車間,保持舊時的生產模式。在轟轟的機車聲中,“絲絿”們熟練地在一根根纖細如發的絲上操作。

在舊廠房斑駁的墻邊小路上,兩位80多歲的老人在散步,她們都是當年絲廠里的“絲妹”,“天天都出來走走,看看老廠房覺得心里踏實。”
“中國綢都”的招牌能否擦亮?對南充高坪人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據南充高坪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充高坪區以打造絲綢特色小鎮為切入點,全力推進都京絲綢文化產業園建設。高坪區作為南充市絲綢產業發展核心區,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長江經濟帶的重大部署,按照文化、產業、小鎮、生態、旅游“五位一體”的思路,以南充絲綢產業文化園等為引導,促進絲綢產業轉型升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