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9日電 (唐倩 潘陽薇)近日,“加快強縣培育 促進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達州市宣漢縣召開,此次座談會由省發改委、省文旅廳、省國資委、省社科聯、民進四川省委會、達州市政府、省縣域經濟學會主辦。

會議旨在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為四川加快培育全國百強縣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探討措施、謀劃方案。
會上,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咨委委員、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賓代表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發布了《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宣漢實踐”研究報告》,報告總結了宣漢縣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效與經驗,分析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思路和策略。報告提出,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保持戰略定力、明確發展目標,確定工業著力點、清晰產業時序和抓手,擴大旅游產業優勢、帶動第三產業實力提升,培育專屬品牌、做優農業特色產業。同時強化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創新、開放、包容、發展新格局。

“培育全國百強縣百強區百強鎮,將引領帶動四川縣域經濟總量跨越、質量提升、動能轉換。”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會主委、省縣域經濟學會高級顧問趙振銑表示,我國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關乎下一個百年目標能否實現的基礎和關鍵。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著名經濟學家劉世錦認為,“十四五”乃至更長一個時期,要著力發掘與中速增長期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需要構建以都市圈、城市群為龍頭,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綠色技術和投資將會提供巨大的創新和增長新動能,綠色技術能夠形成百億級別的發展新動能。
當前,中國正在進入“無縣時代”,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各縣市應找準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李后強認為,“各縣應立足本地優勢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布局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制造基地、特色產業集群,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推動價值增殖。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和鄉村的多元價值,積極發展休閑觀光、健康養老等新產業,積極培育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推動鄉村經濟高端化、多元化、特色化發展。”
如何對縣域經濟升級范式,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總裁助理、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承恩提出了他的見解,“一是提升政府效能,重塑縣域政治生態,激活干事動力;二是構筑市場化的發展新平臺,尤其是新經濟、新業態的創新平臺;三是吸納縣域人才回流;四是尋找發展用地新空間;五是提升政府財政能力。要強化重點縣(市)差異化培育,全面實施縣域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搭建縣域公共服務平臺。”
“只有把縣域經濟這個全省發展的基本面抓好了,實施‘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才有底部支撐。”四川省政協原副主席、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原主委陳杰作總結發言。
座談會期間,與會人員前往四川正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普光)鋰鉀綜合開發產業園、中信華誠不溶性硫磺、宣漢正原微玻纖有限公司、普光氣田科技展覽館等地調研參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