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13日電 (鄒立楊 楊尚威)近年來,瀘州市龍馬潭區構建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體制機制,探索具有龍馬潭特色的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新路。截至目前。龍馬潭區已配套(改造)建設小區黨群活動中心、老年服務中心、親子空間、健身空間等各類公益活動陣地10余個,有效盤活利用面積1.5萬平方米,輻射群眾3.2萬名。
方寸之間有天地:“微改造”帶來“微幸福”

家門口的邊角地雖然面積不大,卻與居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瀘州市龍馬潭區城市風貌提升的關鍵。
“只要1塊錢,就可以到社區的惠民茶館頭喝茶、打牌、看電影,還有空調吹,這樣的地方,全市可能獨一份!”家住龍馬潭區魚塘街道望山坪社區的馬德榮老人提起自己社區的“幸福微家”社區活動陣地很是自豪。馬阿姨口中的惠民茶館,正是魚塘街道根據望山坪社區實際情況量身打造的社區活動陣地中的一部分。
魚塘街道是龍馬潭區城市東向開發的窗口陣地,街道普遍存在外來(流動)人員多、拆遷人口多、矛盾糾紛多等現象,社區居民主人翁意識不強,缺乏歸屬感、獲得感,導致社區治理難度大。
如何破解新興城區治理難題?魚塘街道黨工委探索“四通八達”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法,形成黨建引領、全員參與、合作共治的基層治理體系。
“四通”突出黨建引領,構建縱向貫通、治理暢通的組織體系,建立“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突出齊抓共管,構建橫向聯通、服務融通的共治體系;從單一的政府管理主體向多元化主體參與、社會共同治理的“互聯共享”模式轉變。街道以望山坪社區為試點,在社區范圍內的小區、樓幢、樓宇、學校等建立8類“幸福微家”,著力實現社區15分鐘生活圈就業、文體、親子、公益、平安、醫養、書香、環保八項服務必達,延伸服務和治理觸角,不斷增強居民歸屬感認同感,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在“四通八達”工作法引導下,望山坪社區的美好變化居民有目共睹。
在望山坪社區,居民不僅有惠民茶館這樣茶余飯后的好去處,還有“陽光姐妹幫幫團”“幸福微家·就業微家”這類由社區搭臺提供場地,成員自己接洽的促進就近就業團隊。
檀木書香小區是農轉非人員安置小區,針對就業問題,社區協調開發商免費提供了一套底樓房間,于2019年9月建成了“幸福微家·就業微家”。該微家自成立以來,已聯合轄區港投物業公司、瀘州電大等開展家政服務、絲網花制作等就業培訓50余次,幫助100余名居民實現就近就業。
當前,望山坪社區已建立“親子微家”“就業微家”,開展活動300余次,服務群眾1萬余人次。接下來,社區將繼續在小區、樓幢、學校等建立文體、公益、平安、醫養、書香、環保6個微家,實現社區15分鐘生活圈內八項服務必達,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為新興城區發展樹立標桿。
快慢之間有深意:“快治理”暢享“慢生活”

“幺兒快點,社區的網球課要開始了。”每到周六上午,家住龍馬潭區紅星街道天立社區的錢瀟都要把自家9歲的兒子送往社區免費開設的網球班上練習網球。同時,自己也在社區的教育培訓中心開設的免費課堂中學習烘焙。
在天立社區,像錢瀟這樣家長和小孩同上興趣班的組合還有很多。
天立社區地處瀘州市城北新區,社區內商圈眾多,生活節奏快。雖然社區內高端小區多、居民素質層次高但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卻面臨著“駐區單位多,聯動協作難;居民小區多,精細管理難;重點人群多,全面服務難;需求層次多,提升品質難”的“四多四難”的治理困局。
為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社區黨委以建好“我的天立,我的家”為目標,大力推進“快治理·慢生活”模式,堅持區域化聯動共治理念,通過組織引領、精細治理、關愛服務、搭建平臺,建設“紅色之家、和美之家、溫馨之家、歡愉之家”,不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讓居民“心中有家、人人愛家”。
針對社區高端小區多、群眾對美好生活品質需求迫切的實際,社區以居民實際需求為導向,將社區原有的3200平米的民生服務綜合體和戶外3000平米廣場改造升級成社區綜合技藝培訓平臺。居民們自發成立的文娛團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社區內上免(低)費的興趣班也成為了社區涌現的新潮流。
走進天立社區,在3000平米的廣場上,打籃球、練太極、廣場舞的居民們在各自的活動區域各自鍛煉,互不干擾;廣場前方就是3200平米的民生服務綜合體陣地,在這個擁有上下兩層活動空間的陣地內,鋼琴室、烘焙師、舞蹈室、電腦室、健身房、書畫室等近10間教室依次排列,教室內大到電鋼琴、跑步機,小到毛筆、攪拌器一應俱全。
硬件條件安排上了,軟件條件也必須安排。社區先后組成了17支文藝團隊,吸納社區內100余名才藝突出的黨員居民加入社區藝術團,參與藝術團的服務與管理,合力打造“舞動天立藝術團”文化品牌,將轄區內1000余名隊員牢牢凝聚在了天立社區的身邊,成為社區各類宣傳和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在極大地豐富居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的同時也給社區居民增添了歡樂愉快氛圍。
為了更系統更專業為居民提供興趣培訓,社區通過與瀘州廣播電視大學通力合作,按照社區提供場地、學校提供師資的方式,建立了瀘州社區大學天立社區培訓中心。目前已開設了烘焙廚藝、電子鋼琴、音樂、舞蹈、書畫等14項免費或低償興趣培訓,每期可為200余名居民提供興趣愛好培訓,深受居民喜愛,紛紛報名參與。2018年以來,共舉辦課程200余場次,惠及20000余名居民,越來越多的居民為孩子、為自己報名社區的興趣班,選擇在社區活動陣地度過親子周末,原本“兵荒馬亂”的雞娃周末一下子就慢了下來。
“生活品質上去了,心里也敞亮了。”舞蹈隊隊長趙爾嘉感慨到,社區公共空間的改造讓他們享受到更加安全舒心的環境,也增添一份歸屬感與責任感,“鄰居些都成了同學、成了一家人”。
居民在家門口都能享受到高品質的藝術生活。在豐富居民生活的同時,天立社區也建設成為了當地居民的歡愉家園。先后獲得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等70余項榮譽。
細微之處見乾坤:“個性控”遇見“細節控”
通過定制化設計和精細化改造,新建成入住的龍馬潭區安寧街道云臺社區宇華豪庭小區成為了瀘州市有名的網紅小區。
自2018年11月建成入住以來,該小區按照全區推進黨建引領城市基層“三方聯動”治理服務要求,在街道黨工委的統籌指導下,社區黨委聯動小區物業,注重發揮居民自治力量,成立居民議事會,形成“小區黨支部+居民議事會+物業黨小組”三方聯動共治格局,探索形成了聯動共建、聯動共治、聯動共育、聯動共評“四聯四共”的治理機制。通過組織共建、陣地共建、資源共享,高效利用小區內每一寸空間為居民服務,讓小區內的邊角地變成了居民歡聲笑語的幸福地。
三方聯動共治以來,小區物業無償提供5套700余平米物業用房,配套建設小區黨群活動中心、青年兒童之家和物業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在陣地和資源上實現共建共享。
漫步在綠樹環繞的小區內,健康步道、健身器材隨處可見,每棟樓的入戶大廳處還配套有2套沙發方便訪客休息,利用好方寸之地,在細微處彰顯人文關懷。
宇華豪庭整個小區以“紅巢”為主題,根據不同類別業主的需求,建設集七一小巢(黨群活動中心)、五四小巢(青年兒童之家)、九九小巢(長者照護中心)三大核心功能的黨群活動陣地集群,配套設置服務青年、兒童、老人等功能區域,通過黨建帶團建、帶群建。
社區結對高校志愿服務隊,打造龍馬青年圈和紅領巾加油站,依托群團公益項目引入社會組織,開展個性化服務,多方搭建小區青年交流平臺,為小區孩童打造的集學習教育和娛樂活動為一體的多功能活動陣地。通過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形成“社區牽頭、物業搭臺、資源共享”的社會化工作運行模式。自2020年5月運行以來,社區圍繞青年需求常態化開展青年沙龍、茶藝、插花等活動,圍繞少年兒童需求常態化開展繪本講讀、手工制作、烘焙小課堂等活動。
小區的活動陣地不光能滿足大朋友和小朋友的日常需求,“老”朋友的需求也沒落下。
在龍馬青年圈和紅領巾加油站的不遠處就是小區的另一個核心陣地——長者照護中心。“這是我們試點建設的小區物業養老項目。項目主要利用民政部門中省資金進行建設,采取“物業服務+公建民營”相結合的管理方式,為社區老人提供居家、養老、娛樂、保健等綜合性養老服務。”龍馬潭區安寧街道云臺社區黨委書記殷俊介紹到。“項目配套設置食堂、書畫室、多功能室、娛樂室、康復保健室等服務區域,同時配備專業的醫養團隊、健康管家,為小區老人提供日托照料、護理陪伴、代購代買、配餐配送等養老服務……”
站在小區中庭俯瞰,不大的小區綠樹掩映,步道蜿蜒,居民們怡然自得暢享悠閑。
遠處現代樓宇聳立、高鐵疾馳而過、公園綠意蔥蔥……在追求城市品質的過程中,龍馬潭區注重快與慢和諧共生,將原本的閑置土地、空間盤活,一塊塊無用的“邊角料”悄然發生變化,逐漸變成市民遮風避雨、休閑娛樂、敘鄉情話家常的城市大客廳。
在龍馬潭,不變的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初心;變化的是以更大力度推進城市蝶變。年輕的龍馬潭在變與不變中守初心,在剛與柔中覓新機,在快與慢中得自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