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0日電 (汪澤民)近年來,蓬安探索推行以黨建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全面發展的鄉村治理新模式,不斷創新多方參與治理的平臺和渠道,積極引導社會大眾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善治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建強黨組織 鄉村治理有力
“現在我們村是全省集體經濟示范村,我這個71歲的老人每年都能掙9000多元。”談起近幾年村里發生的變化,巨龍鎮羊角嘴村村民何家勇一臉自豪。

過去留在村里的多為老年人,土地撂荒嚴重。近年來,該村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專業合作社“三社融合”模式,與豐收村合并后,大力發展糧油、生豬、晚熟柑橘、水產四大產業,建成占地6000余畝的現代農業園區,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羊角嘴村能在短時間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關鍵在于有一個過硬的領導班子。羊角嘴村黨支部書記王喜全介紹,該村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行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三職一肩挑”,從優秀本土人才中選配產業專干,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進一步增強。
羊角嘴村是蓬安縣提升鄉村基層治理能力的一個生動實踐。近年來,蓬安縣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全面領導,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抓好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開展村黨組織書記全覆蓋培訓,實施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和黨員發展專項計劃,深入實施“選派鄉村振興重點村第一書記計劃”。
自治添活力 鄉村治理有效
來到蓬安縣新園鄉寬敞溝村,只見漫山遍野的桃樹、李樹郁郁蔥蔥。“如今,村里土地流轉,產業發展起來了,這樣的綠色產業不僅為村容村貌增色,還能為村集體增收。”村民唐超國說。
“我現在是股東,親自參與了的事情當然很熟悉。”唐超國表示,在寬敞溝村,村民不僅有知情權、參與權,還有發言權、表決權。提高鄉村治理效能,離不開群眾廣泛參與,壩壩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鄉村振興戰略將給我們帶來什么變化?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壩壩會上,鎮村干部與80余名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圍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想辦法、找思路。
“村民的事,村民商量著辦。”蓬安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以群眾自治為基礎,引導鄉村治理重心下移,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
蓬安堅持“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村級治理制度,依托村民會議、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讓村民在村級事務處理中積極參與、民主決定、共同制定、共同遵守。
法治強保障 鄉村治理有序
“最近我承包了一個工地的勞務,有一些法律方面的問題想咨詢。”近日,興旺鎮三青溝村村民鄧敏來到村上的法律服務中心,向村里的法律顧問江浬求助。
江浬詳細了解情況后,針對鄧敏關心的工程發包、工程款結算、風險防控等問題給出了詳細解答。“有了專業解答,我現在可以放開手腳去干了。”鄧敏說。
在三青溝村享受到法律服務的,遠遠不止鄧敏一人。“現在鄰里糾紛、事故賠償等,村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法律顧問來咨詢。”三青溝村黨支部書記陳建清表示,該村注重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由村黨支部書記、法律顧問等組成的“365”法律調解工作室,通過法律途徑化解一件件矛盾糾紛,讓矛盾不出村。

鄉村振興,法治建設是保障,治理有序是目標。近年來,蓬安大力實施鄉村(社區)普法“六個一”工程,持續深入開展“法律七進”活動,加強普法宣傳教育。
德治揚正氣鄉村治理有魂
近日,相如街道油房溝社區居民李元林出院了,讓他感到輕松的是,回家后可以安心休養而不用操心“請客”的事情了。“按照以前村里的習慣,是要擺幾桌‘去去晦氣’。”
大事小事請客,是當地由來已久的習俗。自從新的村規民約特別是“積分制”管理辦法實施后,這些不良習俗都被明令禁止了,大家也漸漸養成了“一切從簡”的習慣。
“婚喪嫁娶、滿月、慶生、祝壽等不大操大辦,自覺破除陳規陋習,帶頭移風易俗的,加5分。反之,酌情扣減1至5分……”油房溝社區黨總支書記龔奇偉用通俗易懂的話向黨員、群眾解釋社區村規民約、“積分制”管理辦法。
“推動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工作開展以來,群眾積極參與,攀比炫富等不良風氣得到明顯遏制,大操大辦現象減少。油房溝社區的成功經驗正向全縣推廣。”蓬安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堅持德治揚正氣,健全村規民約、村民道德公約等規范,構建教化與引導、激勵與約束、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越來越多的好經驗好做法以適宜的方式在蓬安各地“生根發芽”,鄉村治理效能持續增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