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2日電 (劉剛 熊丹 何燕)今年以來,雅安市蘆山縣積極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在龍門鎮隆興村創新實施了“三沉一化”改革,在深入推動“魅力四村”建設上篤實謀新,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優化資源配置、增強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效能,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振興善治格局。

聚焦管理下沉,順勢推動黨建“強”村。蘆山縣實行村干部“包組聯戶”,打通縣鄉村三級聯動“最后一公里”。制定個人“包聯任務書”,實行鎮備案、公開曬、按時銷賬、銷賬馬上亮分,有效解決聯又不幫、幫又無效問題;“全覆蓋”修訂村黨委工作運行細則,剔除假大空、不實用的“擺設”條款,規范管基礎、抓長遠的基本制度,新增基層治理、干部監督、應急處置等上級強調、形勢需要的12項內容。修訂細則和章程,明確人事、財務、項目、考核4方面由村黨委“必審必議”;建立“周小月大”學習制度,常職干部通過“周五課堂”每周一學,每月邀請聯村領導、部門骨干、技術能人為村組干部授技授課。發放全科工作導則“口袋本”,試行“導師幫帶制”和在家后備力量“預任職”,幫干部全員全科提能,實現“只找一個人、辦成一件事”。

聚焦服務下沉,創新推動惠民“暖”村。將親民化改造的風格主題、功能區設置、裝飾設計等交由群眾研究決定或親自參與,除上級規定的4個必備功能區外,靈活配備童伴之家、農家書屋、老年人優享之家、百姓大舞臺等6個民用功能區,將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能辦事能學習、能拽花燈看電影的群眾“向往之家”;為解決服務不精準、事項“僵尸化”問題,將下沉到村的服務事項分類梳理為個性定制、高頻辦理、一般公共服務等3大類30項,同步發放一張服務“連心卡”,明確每一事項所需材料,努力提供用得上、便民化的好服務;建立“1+2”幫辦代辦服務隊伍,以村級1名專業幫辦代辦員為主,聯合部門下鄉服務團,組建無職黨員服務團開展幫辦代辦,實現讓政策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
聚焦資源下沉,融合推動產業“富”村。將村集體經濟發展與產業發展一同思考,借助中省扶持項目、市級財政獎勵、村易貸等扶持政策,集聚土地、項目、資金等發展要素,培育壯大特色種養產業;深化村企戶合作共營模式,借助轄區內有實力的企業資金、技術、設備和市場優勢,初步形成“養殖-加工-存儲-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已同步帶動周圍群眾每戶年增收3.7萬元以上;大力實施回引新農人、培樹新鄉賢、培育新農民“三新行動”,持續深化“歸雁計劃”和“三項培養”等措施,幫助養殖大戶對接申請扶持政策,已培育起16名本土致富能人,示范帶動33名優秀人才返鄉發展,達到培樹一人、帶動一片、惠及一方的連鎖效應。
聚焦治理集成化,著力推動善治“靚”村。將村級交通協管員、食品安全員等,科學調整為農口綜合網格長、安全綜合網格長、服務綜合網格線長分線履職,同步劃定81個微治理網格并落實“一格一員”,構建起“三長N員”的村級治理格局;制定“共性+個性”兩張職責清單,充分整合職能、理順權責歸屬,避免干事“甩鍋”和“扯皮”等。探索推行網格盯梢發現問題、鎮村吹哨受理上報、部門聽哨聯動處理的“三哨響應”機制,推動問題快查快辦;統籌部門下撥經費、黨建工作經費、社會支持經費、集體經濟收益等,用于發展大項目、提供大服務、改善大環境、舉辦大活動。截至目前,已試點開辦3家“積分超市”,支持舉辦“文明家庭”評比、豐收節等活動14場次,不斷提升了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