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3日電(鄒立楊 楊尚威) “我馬上上飛機了,這5000塊錢麻煩你幫我捐給災區,我不知道他們的賬號。”9月22日,張應通過微信轉賬拜托好友幫他向瀘縣災區捐款。

“90后”青年張應是某警衛團的一名現役軍人,在回瀘州探親時得知瀘縣發生了6.0級地震,便放棄難得的團圓機會,奔赴震中瀘縣福集鎮開展義務救援。
“地震發生當天我正在老家古藺的大山里面辦事,路途遙遠,所以沒能第一時間趕赴災區。”17日,處理完老家事務的張應幾經輾轉趕回位于龍馬潭的家中,簡單休整后,18日凌晨,張應穿上迷彩服攜帶好裝備便前往瀘縣二中開展救援工作。

“能在退伍前為家鄉的地震救援出份力,這也太巧了。”張應是瀘州古藺人,2008年“5·12”地震發生時,還是一名高中生的張應被解放軍戰士在汶川開展救援感人事跡深深影響,高中畢業便毅然報名入伍參軍。今年探親假期間,得知瀘縣發生地震,瀘縣二中臨時安置點需要搭建大量帳篷供受災群眾使用,張應便主動前往瀘縣二中臨時安置點報名當志愿者。
“先把帳篷桿穿好,再用力連接牢固,支架搭好后,我們再分別將篷布固定好,這樣就基本完成了……”在群眾安置點,對野外生存駕輕就熟的張應一邊給大家講解帳篷的搭建技巧,一邊進行人員分工。“男生和我們一起合作搭帳篷,女生負責環境衛生,遇到困難就喊我來,大家一起加油!”帳篷陸陸續續運抵操場,來一頂帳篷張應就帶領大家安裝完成一頂。每一頂帳篷安裝完成后,張應都細心地檢查每一個細節,“我看了下天氣,明后天都有暴雨,帳篷到時候沒安好進水就麻煩了。”在張應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80余頂帳篷迅速搭建完成并及時投入使用。

“張哥,你去休息哈喝口水嘛。”一旁的志愿者小妹妹張雪梅看到張應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又開始幫忙搬運物資,怕他這樣連軸轉吃不消趕緊遞上一瓶水。張應卻搶過她手中的掃帚告訴妹妹,這算不了什么,平時的訓練強度比這個大多了,嘴里還說,“我打掃衛生就算休息了。”
夜幕降臨,張應和大家一起在內帳篷休息,為了不占用寶貴的折疊床位,張應將物資分發后剩下的紙箱鋪在地上當床用。半夜突降暴雨,雨水順著地面漫進帳篷內,被驚醒的張應提起電筒便沖出帳篷外,挨個檢查帳篷是否存在漏雨和地面漫水情況。等他返回自己帳篷時,他的“紙床”早就變成了“水床”。
背老人、清障礙、搬物資……兩天的救援工作給張應的探親假畫上了一個特殊的“句號”。假期結束,心系瀘縣災區的他也只能結束支援,踏上返回安徽宿州部隊的征途。
9月20日,天空放晴,臨時安置點操場上空,鮮紅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張應站直身子朝著國旗敬了一個軍禮,“鐵心跟黨,英勇善戰,作風優良,艱苦自建!加油,瀘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