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28日電 (智宏偉)“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國家高新區的初心和使命。綿陽高新區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主要發揮區位優勢,依托政策優惠、推進制度創新等改革紅利,以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
自投資465億元的京東方項目到位后,將綿陽高新區的產業化推上了一個高峰。但是,在“后京東方”時代,投資拉動何以為繼?綿陽高新區的產業升級之路該如何行穩致遠?
“這些困難和問題的解決只有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區黨工委書記譚崗給出答案,必須依靠改革開放來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總投資13.7億元、位于科技城大道旁的新型顯示產業園A區項目主體已封頂,預計今年底投入使用。該項目建設內容包含標準廠房、定制廠房、自動化辦公配套用房及物流倉儲,將為高科技產業園企業提供企業孵化、研發生產、辦公和配套服務,計劃引進企業20-30家,預計年產值10億元以上。
距離該項目不遠,年產5000萬平方米偏光片的杉金光電綿陽偏光片項目和計劃總投資50億元的中電光谷綿陽科技園項目,也于9月份在綿陽高新區光電產業園B區和C區落地開建。

從拼資源、拼環境、拼政策的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到專注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加快形成“芯-屏-智-物-網”于一體的新型顯示產業全鏈條。綿陽高新區給出了改革開放的強力答卷,園區將在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發展層次和水平上持續發力。
一是打造產業發展載體升級版。圍繞新型顯示、智能制造、汽車及零部件、新型材料和大健康產業,加快建設一批高端化、專業化、智能化的專業園區,不斷提升產業的集中度、規模化。
二是推動產業鏈高水平建設。強化產業上下游延伸,不斷拉長產業鏈條,針對產業鏈缺失環節精準招商,堅持內部培育和外部引進相結合,推進產業鏈“強筋壯骨”,加快形成“聚而優”的產業鏈生態。
三是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產出的循環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高端產業,為經濟發展增添新活力新動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