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29日電 近兩年,成都的咖啡店正在極速“生長”,遍地的咖啡小店數不勝數。在網絡上搜索“咖啡店”三個字,關聯結果數不勝數。

在這股咖啡浪潮之中,有一位從事咖啡貿易的殘障人士,他將熱愛投入咖啡事業,滿腔情感傾注,在生動詮釋自強、自立精神的同時,也活出灑脫與恣意,他就是周銳。
1991年,周銳出生在成都雙流。職高畢業后,他進過電子廠,做過電梯安裝維修工人,前后換過多份工作。那時的他,渾身總有使不完的勁兒,看到什么都想試,想到什么就去干。

2014年春節,周銳和家里親戚聊天,談到未來的打算。有一位從事咖啡相關工作的親戚說,自己手里有咖啡豆的貨源,質量很好,但是沒有合適的市場拓展人員。周銳馬上說道:“我來。”
那時,成都的咖啡館遠沒有今天這么多,雙流區的咖啡館就更少了。他們的前路,并不好走。但好在年輕,有試錯的機會,周銳說干就干。
那一年,周銳跑遍了成都大大小小的咖啡館,推銷咖啡豆。為了有更多的時間跑業務,他從8時跑到20時,中午吃了飯,稍稍休息一下,下午又接著跑,就像個陀螺,一直轉。
剛開始,因為口頭表達能力有限,客戶聽不明白,他就多解釋幾遍。“客戶聽不懂,我就一直說,一遍不清楚我就說兩遍、三遍,直到他們聽懂了為止。”時間長了,周銳對咖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咖啡館的老板們都對這個執著的小伙子印象深刻,于是,機會便來了。
跑了一年業務后,有個客戶找到他,說想在達州開一家咖啡館,讓他幫忙籌備。籌備的過程包括咖啡豆的選擇、品類到制作咖啡,整個流程做一遍。做完這一單,收獲頗豐,周銳嘗到了甜頭,眼界也開闊了不少,開始不滿足于每天跑業務。
2015年2月,周銳成立了自己第一家咖啡貿易公司。初次創業,因為渠道、信息的缺乏,加上經驗不足,他失敗了。失敗并不可怕。2016年,周銳又和兩位朋友一起合伙,開了第二家公司,截至目前已經營了近6年。
說起那時遇到的困難,周銳笑著回憶道,公司剛開始只有三個合伙人,分工不明確,加上業務太少,有一段時間里,利潤根本無法支撐開銷,好在三個人齊心協力,終于也扛過來了。
目前,公司的經營一切正常,主要從事咖啡貿易,奶茶及相關設備等原材料的供應。原本三個人的團隊,現在也變成了二十人,線上有店鋪,還有一個近800平方米的倉庫。如今,周銳的公司早已步入正軌,合作的商家達700多家,遍布四川,可他們的腳步卻并不停歇。
雖然身有殘疾,可周銳從來不把自己當做殘疾人。學生時代,母親安排周銳去辦殘疾證,他死活不肯去。“我從不把自己當殘疾人,只是有點缺陷,而這點缺陷,僅僅只是在表達上有一點點問題。”
跑業務的時候,周圍的人并不看好他,畢竟銷售對表達能力要求很高,可周銳卻憑著自己的不懈努力,讓別人刮目相看。“遇到困難,我就當是給自己一個挑戰。”坐在辦公室里,周銳侃侃而談,盡管有些發音不太清晰,但只要認真聽,都能聽懂。
眼下,周銳和合伙人打算建立一個近1000平方米的凍庫,主要用來存放水果和需要冷凍保鮮的用于做果茶的原料。說起未來,周銳的眼里閃著光芒,話語里透著憧憬。“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必然為你打開一扇窗。一定要去學習,去進步,去磨練自己!天無絕人之路,盡管萬事開頭難,但只要努力,難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不努力,那么就會一直難。一切盡力而為,盡全力而為。”
為鼓勵并帶動更多的殘疾朋友就業創業,周銳表示,愿意利用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和咖啡方面的專業知識,為從事咖啡行業的殘疾朋友提供培訓和咨詢,力所能及地幫助有需要的殘疾朋友,帶給大家一些生活的正能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