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日電 (劉忠俊 吳杰 黃柳)國家稅務總局四川省稅務局11月2日透露,11月是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等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措施第一個征期,稅惠紅利讓企業輕裝前行。
江陽磁材從事永磁鐵氧體生產和研究有近40年歷史,該公司近年來不斷進行技術和設備升級換代,已成為年產2萬噸高性能稀土永磁鐵氧體磁瓦高新技術企業。“每年10月后,公司資金就捉襟見肘,2021年尤為突出。上游采購的支出、第四季度職工工資及年終獎支出、前幾個季度累積貸款利息、第四季度應繳稅款等,銷售的資金也未及時回籠。”江陽磁材負責人鄧清榮稱。
“2021年二季度以來,企業資金壓力非常明顯,其直接原因就是大宗商品漲價。漲價傳遞鏈中,中小微企業是抗風險能力最脆弱的。”鄧清榮稱,由于煤價上漲,煤電、供熱企業經營受到影響,進而造成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為應對年底的資金壓力,過去都采用短期貸款形式“拆東墻補西墻”,而這種方式帶來的額外資金壓力,無形中更加重了企業負擔。

“最近國家出臺政策,對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下的制造業小微企業實現稅款全部緩稅,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至4億元的制造業中型企業實現稅款按50%緩稅,讓企業眼前一亮。”鄧清榮現場算起了緩稅帶來的資金賬,2021年公司銷售收入預計1.8億元人民幣,10月至12月應納增值稅約150萬元左右,第四季度企業所得稅估計70萬元,企業年銷售超過2000萬元,按稅款的50%享受緩繳,緩繳稅款約110萬元,相當于100多萬元的無息貸款。“緩繳的這些錢,可讓企業少申請一些貸款,資金利息無形中也少了一大截。這個政策讓企業緩了一口氣,能幫助中小企業渡過年末資金缺口難關。”鄧清榮表示。
2021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扶持。而四川稅務系統以納稅人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認真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全面提升優惠政策落實精準度,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湯繼強教授表示,此次針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和煤電供熱企業出臺的緩稅政策,是減稅降費再深化,相當于政府讓渡了一個時期內稅收資金的使用權給企業,增強了年關歲末企業的資金流轉,刺激了經濟活力,對提振企業信心、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具有直接正面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