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瀘州攜手西南醫科大學 共建區域醫藥健康中心
2021年11月04日 11:34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4日電 (鄒立楊)長期以來,瀘州為西南醫科大學的基礎設施建設、教學科研工作、人才隊伍集聚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作為高校,西南醫科大學是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思想庫和人才匯聚地,為瀘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力量。

瀘州市與西南醫科大學共同簽訂《合作共建區域醫藥健康中心協議》。
瀘州市與西南醫科大學共同簽訂《合作共建區域醫藥健康中心協議》。

  牽手70年后,為繼續深化校地合作,5月8日,瀘州市政府和西南醫科大學共同簽訂《合作共建區域醫藥健康中心協議》,雙方繼續攜手深化合作、共贏發展,共同努力增強瀘州這座城市的聚合力、創新力、服務力、競爭力,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能級。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南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廖斌信心滿滿:“學校將堅定走校地共建發展之路,主動融入瀘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未來與地方政府合作領域更寬、合作力度更大、合作探索更廣。”

  基礎設施升級,促進學校高效快速發展

  “新的大樓交付使用,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指日可待。”8月24日下午,看著嶄新、大氣的科技大樓,西南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研究團隊成員心潮澎湃。

  這只是瀘州市政府助力西南醫科大學城北校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縮影之一。早在2015年,因為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兩校區辦學運營成本過高,西南醫科大學發展面臨瓶頸問題,加強基礎設施硬件建設迫在眉睫。

西南醫科大學科技大樓、國家大學科技園樓。
西南醫科大學科技大樓、國家大學科技園樓。

  2017年,瀘州市委市政府創新幫扶模式,與西南醫科大學簽署《瀘州市醫教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合作協議書》,西南醫科大學基礎設施項目委托瀘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

  包括科技大樓、城北校區主電源、實驗教學大樓、食堂、教學大樓、藥學大樓、公衛大樓、人文大樓、校醫院、學術交流中心等在內的設施,都由瀘州市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后交付學校使用和管理,學校根據財力以“分年還款回購”的方式支付工程建設費用。

  幾年來,項目推進高效快速,一大批基礎設施拔地而起,并迅速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

  今年5月8日,雙方共同簽訂《合作共建區域醫藥健康中心協議》,協議明確,瀘州將繼續支持學校完成總規建設,繼續執行2017年協議內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升級——瀘州市石油醫院改建項目完成移交西南醫科大學使用。

  “瀘州市委市政府對基礎設施的助力,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學校長遠發展硬件支撐問題,為學校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保障。未來,科技大樓將成為集聚高端人才、創新推動現代醫藥研發、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陣地,為學校和川南地區創新驅動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西南醫科大學校長張春祥說。

  專設億元資金,助力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

  長期以來,瀘州市委市政府秉承“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理念,大力支持學校建設發展。2015年,瀘州市為西南醫科大學提供了1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于資助高層次人才(團隊)的引進與發展。

  西南醫科大學教授、博士以及博士后導師肖占剛就是以“引進人才團隊”的方式,從香港中文大學來到西南醫科大學工作的高層次人才之一。

  “我們團隊憑借學校的基礎研究平臺——川南醫學轉化研究院的轉化平臺,全身心投入到細胞技術的臨床應用上面來。與此同時,我們與瀘州市農工黨,市防癌中心、學校等合作,組織了多場科普活動,對學生、社區居民介紹全球前沿醫學技術等。”肖占剛說。

  2021年,瀘州市委市政府再次決定,每年出資1000萬元,連續5年,支持學校引進國際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省部級專家人才,以及急需緊缺專業博士。

  在助力科研方面,瀘州也繼續大手筆資助西南醫科大學。今年,雙方明確,將繼續設立科技戰略合作專項資金,自2021年起,連續5年,每年支持2000萬元。

  連續投入大量資金的背后,是瀘州市委市政府對這所70年老牌醫學院校的重視。近年來,瀘州市委市政府已累計投入財政資金50億元支持學校基礎建設、人才引進、科學研究、環境打造等,為引才引智創造條件,形成了校地合作的瀘州模式。與此同時,瀘州市的“酒城人才新政”,西南醫科大學引進人才均可享受。

  西南醫科大學也把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作為學校人才隊伍建設中一項重點工作,多管齊下引才引智。面對高層次人才的激烈“爭奪戰”,位于川南的西南醫科大學探索出了一條“學術院長+特聘教授”的柔性引才道路。

  2017年,在省衛生主管部門的引薦下,德國籍知名專家塔奇曼教授全職受聘于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擔任中德婦科腫瘤病房主任、中德乳腺疾病綜合醫療部主任。他把德國的卵巢癌、乳腺癌手術標準帶到了瀘州的手術室,吸引了周邊地區乃至福建、上海等很多其他省份的患者專程趕到瀘州診治。指導婦科和乳腺外科開展工作兩年后,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便獲批成立“四川省婦科及乳腺疾病治療中心”,這也標志著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在婦科、乳腺外科的專業技術已居全省領先地位。

  柔性人才的引才,有如涓涓細流,為瀘州發展注入新活力。2015年以來,西南醫科大學已全職引進博士等高層次人才近400人、自培博士近50人、在讀博士150余人。截止目前,學校有專任教師13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超過600人;擁有雙聘院士、國家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頭銜的高層次人才100余人次。

  校地合作提檔共建區域醫藥健康中心

  2019年,學校與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管委會及瀘州市龍馳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川南醫學轉化研究院,建設川南醫學轉化細胞庫及制備中心,現已獲授權細胞治療相關發明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4項,發表SCI論文50余篇。

  今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十一批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結果,西南醫科大學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這將幫助校地合作進一步走進‘深水區’,西南醫科大學將為瀘州市的醫療健康產業、創新創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撐。”張春祥說。

  截至目前,園區已入園孵化企業達207家,聚集博士、教授等各類創業人才600余人,涉及臨床醫學、藥學、中西醫結合等多學科領域。

  科瑞德便是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企業之一。“近年來,借助學校的研發與人才資源,我們與學校合作建成廳市共建中樞神經系統藥物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為創新驅動瀘州現代醫藥產業、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提供支持。”科瑞德相關負責人曾德兵表示。

  2015年,西南醫科大學創業孵化園成為“瀘州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不僅如此,學校還成立了雙創工作領導組,形成大學科技園統籌、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院系協作的大學生雙創格局。

  在推進創新創業的同時,西南醫科大學還堅持政產學研用結合,積極服務瀘州市地方經濟社會。

  近年來,學校依托教學資源、學科專業和人才技術等優勢,服務瀘州經濟社會發展。2014年承擔瀘州市民政局養老護理培訓、口腔黏膜病規范化診斷和治療,2017起,承擔為期三年的瀘州市基層衛生人員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培訓項目……此外,學校積極為地方體育事業發展作貢獻,十年來服務體育賽事80余項,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裁判員、體育后備人才等體育人才1800余人,開放體育場館服務全民健身鍛煉達400萬人次,弘揚了體育精神,促進了體育消費,擴大了城市影響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西南醫科大學三所直屬附屬醫院全力以赴,筑起了瀘州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學校黨委書記廖斌擔任瀘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副指揮長及醫療組組長,成立西南醫科大學附屬瀘州市傳染病醫院,組成聯合醫療隊對確診患者開展救治,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患者零死亡。在守護瀘州、四川的同時,學校及附屬醫院先后派遣142名醫務人員奔赴湖北、北京以及埃塞俄比亞等抗疫一線。

  為帶動瀘州醫藥事業的發展和良性循環,讓基層百姓更好地享受優質醫療資源,西南醫科大學依托三所附屬醫院,面向瀘州四縣三區,以醫聯體建設為抓手,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為成員單位的學科建設、新技術開展、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流程優化、服務能力提升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為助力瀘州建成區域醫藥健康中心建設,西南醫科大學加快推進西南醫療康健中心一期續建工程及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該項目為川渝滇黔結合區域4000萬人口健康保駕護航。

  今年,雙方又一次牽手,謀求更長遠的“共贏”目標——建設川渝區域醫藥健康中心,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建成“五地一中心”,即川渝醫藥人才培養高地、川渝醫藥高層次人才聚集地、川渝醫藥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高地、川渝醫養結合高品質生活宜居示范地、川渝醫藥國際交流基地和川渝區域醫療中心。

  雙方將建立定期會商協調機制,確保雙方議定的重大事項和重點工作高效推進;按照“清單制+責任制”辦法,對各自承擔的事項及時轉化為具體行動。

  “接下來,西南醫科大學將充分發揮人才、科研、醫療資源優勢,聚焦建設區域醫藥健康中心目標,與瀘州市委、市政府圍繞共建事項,掛圖作戰,確保共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助推瀘州提升城市品質和能級。”西南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廖斌說。(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色吧福利视频导航 | 日本精品不卡中文AⅤ | 欧美性爱A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资源26u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