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5日電 (肖開豐 梁潼)中江是擁有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在全面開啟鄉村振興之際,中江的一些發展癥結也呈現在面前:作為勞務輸出大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超過49萬人,人才不足;“大而弱”是中江的現實寫照,“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的客觀現狀還未根本改變,動力不足;經過多年脫貧攻堅奮戰,部分干部產生歇歇腳的懈怠情緒和厭倦心理,重視不夠。
中江縣以鄉村振興為重點,狠抓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時,德陽市委常委、中江縣委書記蘇剛向全縣上下發出了“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向以城市、工業和鄉村振興統攬全局轉變”的號召。通過分季度召開鄉村振興現場會的方式,對30個鄉鎮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大振興”方面進行現場觀摩、當場曬單,掀起比學趕超、爭先創優的熱潮。從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跨越,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奮力書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中江好篇章。
扣住“產業”核心
鄉村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的關鍵所在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源頭、是核心。中江各鄉鎮因地制宜,從政策、市場、產業基礎、人才等多方面考慮和篩選出適合本地發展的主導產業。同時,積極引入外地資本和技術,完善新機制、衍生新業態,注重現代與傳統相結合,促進產業科學高效發展壯大。
2017年10月,通過成都農交所德陽分所引進浙江業主到永豐鄉譚受村發展柑橘產業,經過幾年發展面積已達1760畝。“6社、10社、11社、12社山坡上都遍布有產業,土地按照三類等級承包,動員開墾荒山荒地,既減少了撂荒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發展了產業,增加農戶收入。”業主朱加甫說道。
“產業壯大了,我們本地老百姓也受益,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很滿足。”該村村民林麗華激動地說。根據她的估算,在產業園里務工,今年能增收近2萬元。
據了解,該村采取“專合社+農戶+村集體”的三方利益聯結機制。“目前該村農戶年土地租金收益共計10萬余元,農戶務工收益26萬元,同時開墾撂荒地增加了200余畝土地,收益歸村集體所有,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永豐鄉組宣統委員趙佳介紹道。

強化“人才”驅動
鄉村發展不斷涌現新思維新方法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有了人才就會有更多新思想、新方法,驅動鄉村發展。近年來,中江通過盤活在地人才隊伍,提升“土專家”“田秀才”、在地村民等隊伍實力,同時注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人才隊伍,并根據鄉村產業發展所需,引進高端人才隊伍,以扎實舉措為鄉村振興發展持續做出貢獻。
“中江人能吃苦,許多人出去干得好,成了企業家,我們就想爭取他們返鄉創業,反哺家鄉。”該縣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此,近年來,中江縣出臺鼓勵土地流轉、擔保貸款等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引才回鄉。
2018年9月,太安鎮太安村村主任沈德軍在當地成立了四川太絲蠶業有限公司,發展現代蠶業。“我們一年可養蠶8至10季,比散養戶多5至6季。”沈德軍的基地還帶動了400多名貧困戶務工。下一步,他準備通過返租倒包形式,把集中共育的小蠶發給農戶喂養。
同樣發揮人才引領作用的,還有會龍鎮。2018年底,會龍鎮把青杠村趙家三兄弟“請”回來了。這三兄弟的絲綢面料加工銷售企業遍布江蘇、浙江、廣東、云南等地。回到青杠村后,他們成立了本土養蠶企業四川鍵博蠶業有限公司,流轉承包土地,如今企業覆蓋4個鄉鎮,輻射帶動5000余戶1萬余人加入養蠶產業增收。

鑄牢“文化”之魂
鄉村文化在傳承和弘揚中的變現之道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中江在文化振興過程中充分梳理鄉村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紅色文化、產業文化等,并進行整合和文化元素提煉,從打基礎、做內容和變現三大層面實現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走進“清風南華荷韻南山”景區,步入南華鎮南山村的廉政文化園,門邊“德耀南華尚廉先鋒”8字醒目而耀眼。近年來,該村依托本土御史文化,通過綜合梳理、分析廉政文化主題、南華鎮地域文化、荷韻・南山景區特點等,以“南華勝境,一路清風”為主題語,打造出獨特的廉政文化景觀。
積金鎮文玉村通過改造風貌、建設陣地,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文化振興之路。在門頭石標識中突出“黨建引領發展路”這一主題,殘墻鑲嵌青瓦、陶壇、犁頭、水輪、老式收錄機等農耕元素,別有一番風情。
“自從村里開始評選星級戶,并且有獎勵,大家參與村落建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都提高了,我相信我們的家園會越變越好。”該村星級示范戶李興全激動表示。據了解,該村探索形成了“五星評比+企業贊助”的環境治理新模式,通過評選環境優美星級示范戶激發群眾的榮辱感和內生動力,
夯實“生態”本底
鄉村振興必須以良好生態作為有力支撐
良好的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近年來,中江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不斷完善農村生活基礎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提高鄉村生態田園顏值,讓鄉村振興綠色可持續發展。
位于廣福場鎮寶峰社區的郪江公園,通過河堤整治、河道清淤、場鎮污水管網建設、生態護岸等治理和生態修復,郪江生態環境顯著提升,場鎮面貌煥然一新,居民閑暇之余也能到生態文化長廊散步。
“以前這里就好比一條臭水溝,環境臟亂差,老百姓根本不想靠近這里。現在好了,環境打造得如此干凈整潔,河邊還有文化長廊,老百姓的休閑娛樂也有了新去處。”正在公園散步的場鎮居民廖大爺開心地說。
馮店鎮黨委政府把廣興溝河道整治作為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的突破點,根據群眾訴求和馮店場鎮現狀,決定將廣興溝高速路口處打造成一處休閑娛樂濕地公園。在經過長達半年的施工,項目順利完工,完工伊始,便吸引了附近群眾打卡拍照,到了傍晚,公園廣場更是成為附近居民跳廣場舞、打乒乓球等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顯著提升。
系實“組織”紐帶
鄉村振興科學高效的體制基本盤
組織振興是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關鍵。中江探索以經濟管理為主、行政管理為輔的組織振興模式,通過引導村民組建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領村民增收致富,同時采取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繼光鎮新天村位于省級水利風景區——繼光湖核心區域,吸引了無數游人到此觀光、休閑、垂釣。2020年以來,該村圍繞縣委提出的“以繼光湖為核心打造生態康養旅游區”發展布局,率先作為、主動突破,結合自身優勢和潛力,借力“三變改革五大合作”發展思路,不斷探索農旅發展、集體經濟再造新模式,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增添發展新動能。
“我們今年在村內開展了清產核資,進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和股權量化,確認集體經濟組織股東,量化股份。”繼光鎮黨委書記李開文介紹道,“我們還選舉成立了集體資產、土地、勞務、旅游、置業五大合作社理事會和監事會,完成五大合作社掛牌。”
黃鹿鎮緊緊圍繞該縣縣委決策部署,以建設凱北糧油產業園核心區、區域中心鎮為目標,堅持黨建引領,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突出“山上林果藥、田里稻魚蝦”新業態,把工作重心轉到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上來,著力創建“黃鹿湖”現代農業公園。
接下來,中江將進一步壓緊壓實責任,強化使命擔當,堅持“五大振興”齊頭并進,不斷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突破、實現新跨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