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6日電 (記者 劉忠俊)四川省應急管理廳6日透露,在日前舉行的首屆全國應急管理系統先進模范和消防忠誠衛士表彰大會上,來自四川應急系統的成都市金堂縣應急管理局、瀘州市應急管理局、甘孜藏族自治州應急管理局、四川煤礦安全監察局攀西監察分局等獲“全國應急管理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2018年,應急管理改革發展的號角吹響,此次改革絕不是換一塊牌子那么簡單,要想將災害事故傷亡降到最低,當務之急就是轉變傳統應急方式,提升現代化應急管理能力,搭建一個“智慧應急”平臺迫在眉睫。瀘州應急從災害事故中汲取教訓、舉一反三,從距離群眾最近的地方想法子、找路子,從管理難度最大的地方補短板、堵漏洞,靠著一股子拼勁和鉆勁,在四川省率先自主研發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臺,融合了水務、交通、氣象等20個部門34個系統2.9億條數據,實現預警發布、指揮調度、搶險救援全過程看得見、喊得應、調得動。

2020年8月19日,特大洪峰咆哮襲來,沱江超警戒水位、長江超保證水位1.63米。瀘州市首次通過智慧應急平臺,隨時掌握汛情變化趨勢和洪峰具體過境時間,鎖定該市5個區縣、37個鄉鎮街道、137個行政村將受到威脅。并果斷啟動防汛一級應急響應,發出預警指令,各級防汛責任人迅速到崗到位,上萬名應急救援隊員提前集結行動,61000多名群眾提前轉移,排查警戒、停航封渡、停工停產等一系列措施搶在洪峰來臨之前布防到位。
2019年以來,瀘州應急協同各方成功應對了洪澇、滑坡、地震等自然災害39次,轉移避險32萬余人。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絕非一朝一夕,鍛造了應急人24小時值守,365天應急的精神骨骼。

2021年9月16日4時33分,一陣劇烈的搖晃驚醒了無數人的睡夢。此時,瀘州應急指揮大廳365天不熄的燈光格外耀眼。災情就是命令,不用通知,應急局全體人員聞令而動,迅速到崗到位。應急指揮平臺顯示,瀘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烈度8度。時間就是生命,瀘州市立即啟動抗震救災一級響應。5分鐘,向煤礦、非煤礦山、建筑施工等企業發出停產撤人指令;20分鐘,第一支應急救援隊伍抵達震中;40分鐘,增援力量挺進災區;6小時,第一輪搜救完成,營救被困群眾153名,轉移安置76000多人;10天,災區生產生活基本恢復正常。“在最害怕時候,看見應急救援隊伍來了,我們心里也踏實了。”這是群眾發自肺腑的贊許。
煤炭,是國家重要能源支柱,同時又是一個高危行業。在瀘州,高瓦斯礦井和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占89%,一級和二級水患礦占43%,事故風險極高。如何統籌發展與安全,考驗著瀘州應急人的智慧與能力。
瀘州轄區曾有一家煤礦,每分鐘瓦斯涌出量高達150立方米。一次煤安科科長方謹帶隊檢查該礦,發現工人在煤層底板掘進施工時,竟未采取超前探測措施,一旦誤穿突出煤層,極有可能引起煤與瓦斯突出或爆炸。“今天網開一面,開了這個口,我不只害了你,還害了全礦上千名礦工兄弟。”方謹稱,最終該礦被停產整改并處以人民幣97萬元罰款。但并沒有一停了之。瀘州應急統籌協調12個單位和專家團隊問診把脈,采取政策支持、債務重組、科技驅動、借智專家,指導企業科學治災、消除了隱患。
與此同時,專家助安、科技興安、強基固安等措施在危化品、非煤礦山等重點行業領域推廣開來,瀘州市規模以上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率達95%,統籌推動發展和安全在瀘州落地生根。應急管理改革來,瀘州市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持續“雙下降”,連續6年榮獲四川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