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1日電 (吳平華 )“我將盡最大的努力把成都的漢服文化發揚光大,帶領更多的人做‘掌柜’……”近日,成都原創漢服品牌濯錦閣創始人兼設計師鄧力如是說。

作為一名資深漢服同袍,鄧力參與了漢服文化的復興,也見證了成都一步步登上“中國漢服第一城”的寶座。據統計,成都漢服商家數量、漢服銷量、漢服產業總產值、漢服同袍數量目前均位列中國第一。
“目前國內還沒有漢服設計專業,包括重回漢唐、明華堂、如夢霓裳、瞳菀在內的知名漢服品牌在創業初期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他們可以,我當然也可以。”鄧力說,早在第一次接觸漢服時,就決定要做自己的漢服,不僅如此,成都包容的文化氛圍和高頻的漢服文化活動,也在激勵鄧力去實現自己的“掌柜夢”。
“成都是中國最早舉辦千人活動的城市,新冠疫情前,成都漢服活動單場參與人數至少能達到800人。”鄧力坦言,成都十分熱衷漢服文化活動,做到了月月都有大型漢服文化活動,有越來越多不是同袍的普通老百姓開始穿漢服走上街頭。漢服活動在促進普及率增長的同時,為漢服商家們帶來了更多展示品牌的機會,甚至是直接的經濟收益。
鄧力看來,成都注定成為復興漢服文化的沃土,成都注定要當“中國漢服第一城”。不僅是漢服文化,這里還滋養著電競、二次元、潮玩和古著等諸多亞文化的發展,他們又與漢服文化碰撞到一起,“現代漢服”這一概念在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還有了“漢洋折中”“漢元素”等諸多分支。
2018年,共青團中央將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確定為“中國華服日”。這一年,漢服商家數量激增,全國漢服商家超過800家,數量最多的成都達66家。

在圈內友人的支持下,時年32歲的鄧力創立濯錦閣并擔任設計師,產品主打織錦類明制漢服。除了時下最流行的錦衣衛制服“飛魚服”外,濯錦閣曾以一款薄紗立領斜襟長衫紅遍全網。
不同于西式服裝,漢服采用平面裁剪,紋樣、形制、配飾既有據可依,又給了設計者極大的發揮空間,這是漢服設計的魅力之處,也是制約漢服發展的重要原因。早年間,由于單次采購量小、工藝要求高、布料用量大,成都范圍內幾乎沒有工廠愿意接單。
可是,在濯錦閣創立前的市場調研過程中,鄧力驚訝地發現,成都服裝工廠們竟開始學習漢服的走線、裁剪,主動擁抱漢服市場。
成都區域內,繡花廠也紛紛升級設備、招募員工,成都有了完整的漢服產業鏈,漢婚工作室、漢服文創書店、漢服妝造、漢服模特經濟、漢服攝影等相關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在成都破土而出,文殊坊、天府廣場、春熙路均成為漢服實體店聚集地。漢服產業的發展還推動了傳統工藝復蘇,蜀錦、蜀繡走上革新之路,與此同時,傳統技藝又促進了漢服產業的優化升級,成都漢服經濟逐漸形成了一套趨于完善的產業鏈。
2021年8月26日,成都漢服產學研創新發展聯盟發起籌備大會暨2021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漢服文化活動新聞發布會舉行,當地隨后啟動了為期3個月的精彩漢服文化活動。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各地均開始舉行傳統文化活動以漢服+文旅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鄧力認為,近年來倡導創新、創意為主導的“新經濟”,漢服及漢服產業更能凸顯其優勢。漢服及漢服產業發展所帶來的裨益已不僅限于直接的經濟效應,漢服是一種服飾,但也是一種文化,一種與琴棋書畫等傳統文化相比幾乎沒有進入門檻的文化。尤其是當現代漢服逐漸為市場接納。或許在某一天,21世紀的漢民族也會有一套屬于他們時代的形制。
“成都需要更多能展現4000年蜀文化的地方。”這是關于成都與漢服,“土著”鄧力最期待的一件事。尋找區域文化與漢服元素連結的更多可能性,不僅宣揚和傳播了漢服文化,還從細節之處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實現區域經濟與傳統文化的聯動發展。漢服,將成為天府文化的一種表達,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勢必對經濟發展硬實力產生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