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1日電 題: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平安產險4年助力大涼山“蝶變”
作者:楊曉軍
每一年,四川大涼山都在發生變化。尤其最近幾年,涼山州建新村,發展油橄欖產業,興辦教育,加速奔小康……
涼山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曾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尤其是涼山昭覺縣的“懸崖村”,牽動著全國億萬人的心。
2018年,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產險”)與懸崖村共同探索油橄欖產業種植,幫助村民獲得長期穩定收入來源,開啟產業扶貧之路。
2019年以來,平安產險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號召,在平安集團“三村工程”指引下,通過“扶貧保”帶動免息貸款3700萬元,支持懸崖村中澤油橄欖基地發展,實現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群眾的目標。
2020年,平安產險依托平安好車主、平安好生活、抖音、快手等App開展直播帶貨,向全國網友推薦來自大涼山的油橄欖產品,“以捐代銷”打通農戶增收“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平安產險發起“鄉風文明100行動”,在涼山懸崖村正式落地第100個黨建共建點,投入專項資金升級懸崖村黨群服務中心基礎設施,采購基礎醫療設備、疫情防控物資等,為懸崖村村民提供800余萬元意外險保障;與懸崖村共設人才振興助學資金,助力懸崖村培養科學人才,反哺鄉村發展;以政府平臺、生產平臺、銷售平臺等三大平臺為落地抓手,通過科技賦能數字鄉村建設……
小橄欖結出大產業:激活產業動能的“涼山標本”
20多年前,四川農業大學畢業的楊澤身,在翻閱農業歷史資料時,了解到在云南海口林場種植了從阿爾巴尼亞引進的油橄欖。這種樹不僅有利于保護生態平衡,其果實還可榨取食用油,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楊澤身調查發現,涼山州是油橄欖的適種區,如果能夠培育適合涼山州的優質種苗,就可以為大涼山帶來致富希望。于是,他辭去公職,引進種苗,創立了公司。經過20多年的潛心研究,終于培育出7個適合涼山的高產優良品種。
但是苦于沒有銷路和訂單,公司陷入了經營困境。很多像大涼山這樣的偏遠地區,其實并不缺少致富的自然資源,但是由于缺乏資金、管理經驗,無法形成成熟商業模式,帶領群眾致富。
“因地制宜幫扶,一顆小橄欖也能結出大產業!”平安產險擁有保險保障、農險科技、龐大的客戶群等優勢,天然適合幫助農業企業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2019年,平安產險助力脫貧攻堅專項小組了解企業情況后,為該公司提供了一套“產前撬動扶貧資金+產中賦能生產種植+產后助力銷售”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助力油橄欖產業發展,共同致富。
在產前,平安產險通過信用保險+免息免擔保的“扶貧保”,撬動產業扶貧資金精準支持該公司發展。
有了資金周轉,這家公司經營逐漸回到正軌,通過發放生產資料、高價訂單回收、勞務雇工、參股分紅等形式,帶動周圍群眾參與種植和發展油橄欖產業。
在產中,平安產險搭建了智慧農業溯源平臺,借助區塊鏈等前沿創新技術幫助公司進行種植管理、數據記錄等,提升產量;同時,運用溯源系統和食品安全責任險,為產品質量提供背書,幫助打造品牌效應。
在產后,依托平安集團各線上平臺,通過設立平安云農場線上助農銷售專區,直達廣大員工和客戶,打通消費扶貧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0年,平安線上平臺助銷了3200萬元橄欖油。
當地群眾算了一筆賬:油橄欖第2年就可以掛果,3-5年進入盛產期,保守估計一畝可產1000斤果子,每斤果子保底收購價4元,扣除人工成本、農資(肥料和防病害的石灰藥)1000元,就能凈賺3000元。
另外,村民們把土地流轉出來種油橄欖,每畝土地每年還可收入600元。而參加油橄欖種植管理,也可以拿到一天100元左右的勞務收入。
油橄欖讓大涼山長出了希望之樹、致富之樹。在平安集團“金融+科技”優勢的助力下,油橄欖基地成為涼山州產業發展的標桿項目,幫助“懸崖村”1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帶動涼山州6000多戶農戶、20000余人增收。
走好新時代趕考路:助力鄉村振興的“涼山模式”
2020年底,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作為一家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平安產險一直在思考如何依靠保險保障和科技能力助力社會發展,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在共同富裕的號召下,平安產險開始在產業幫扶之外,探索更多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答好共同富裕這道新時代必答題。
為此,在建黨百年之際,平安產險發起“鄉風文明100行動”,推動平安產險基層黨支部、農網隊伍與鄉村基層黨組織開展“黨建共建”,助力基層黨組織發揮“橋頭堡”作用,讓黨員更好地發動農戶發展產業,全面助力組織振興、產業振興。
同時,進一步強化數字化賦能,通過農險一體化平臺嵌入政府數字鄉村政務管理平臺,提供政府服務、農業保險、災害預警等服務,優化農戶投保手續,提供更便捷的保障服務;通過區塊鏈溯源平臺和災害預警平臺助力農業生產;通過平安好車主App等線上平臺持續助力農業銷售,全面助推數字鄉村建設。
今年4月29日,平安產險黨委在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江西于都下潭村落地首個黨建共建點,并以此為起點沿長征路逐步鋪設落地。截至11月8日,平安產險累計為共建點的黨群服務中心升級數字黨建設備83套、協助修繕黨建宣傳欄108套、捐贈黨建文獻書籍1305冊、開展產業發展調研等活動150余場、提供各類保險保障1.72億元,惠及30余萬村民。
涼山州昭覺縣懸崖村是“鄉風文明100行動”第100個黨建共建點。為進一步助力懸崖村增收致富,平安產險對“涼山模式”進行了豐富和延展,聚焦黨建共建、農業生態、數字鄉村等三大方面,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黨建共建方面,平安產險與懸崖村黨支部成立黨建共建單位,幫助懸崖村基層黨組織升級服務設施、提供醫療物資和意外保障等;同時,還將與懸崖村黨支部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通過高頻的交流互動幫助當地合作社引入優秀管理思維、企業文化,并與懸崖村共設人才振興助學資金,為培養農村發展基礎人才貢獻更多力量。
農業生態方面,平安產險針對懸崖村綠色生態產業制定長效發展規劃,以調整產業結構和農民增收為核心,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旅游健康等農業周邊生態建立,持續提升懸崖村資源利用效能和品牌價值;結合農業產業鏈及配套金融服務升級,拓寬融資渠道,為油橄欖項目提供專項資金支持。
數字鄉村方面,以“鄉風文明100行動”為依托,以黨建為統領,以政府平臺(農險一體化平臺嵌入政府數字鄉村政務管理平臺)、生產平臺(區塊鏈產銷溯源平臺、農業災害預警平臺)、銷售平臺(平安好生活、平安好車主)等三大平臺為落地抓手,通過科技賦能數字鄉村建設。
從首個到第100個黨建共建點,平均不到兩天就落地1個項目,一幅鄉村共同富裕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一些傳統社會責任行動,只局限在一次性救助,并沒有根本性改變當地面貌。真正的社會責任實踐是久久為功的,也是長期主義的。平安產險這場產業助農長跑了4年,把回饋社會的初心使命寫在了田間地頭。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平安產險的鄉村振興之路,不會止步于前,將持續以黨建為引領,以“鄉風文明100行動”為載體,為促進共同富裕貢獻“平安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