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3日電 黨史學習教育和隊伍教育整頓開展以來,四川省司法廳將“我為群眾辦實事”作為檢驗學習成效、拓展整頓成果的重要抓手,立足職能,推出四川司法行政系統“我為群眾辦實事十心工程”,筑牢美好生活法治支撐。
回應民生關切 開出“定制”菜單
“我兒子在甘孜監獄服刑,相隔幾百公里,政府能不能組織網絡會見”“有沒有針對外來企業的專門投訴渠道,幫助我們維權”“工地欠了我幾萬塊的工資,司法廳能不能幫我們討回來”……2020年,隊伍教育整頓宜賓試點期間,四川省司法廳收到一系列群眾意見建議。

近年來,隨著法治社會建設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對司法行政有了更多期待。諸如異地會見、外來企業維權、農民工討薪等現實問題,都需要司法行政回應作答。四川省司法廳抓住“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契機,緊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實施“我為群眾辦實事十心工程”,以定制式法律服務,精準回應群眾關切。
“‘十心工程’旨在通過服務營商、法律援助、獄地共建等十個方面工作,解決群眾關切的現實問題,增進人民群眾法治獲得感。”四川省司法廳政治部負責人表示。
高處著眼 服務大局發展
服務營商“惠民心”工程,以法治為企業發展穩舵。今年5月,南充市司法局外來企業投訴服務站收到本市一家外資超市投訴,某銀行請求法院強制執行場地出租方財產,要求該超市搬離場地,嚴重影響超市經營。了解情況后,服務站聯合市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多方奔走協商,證明了超市場地租賃的合法性,避免了超市強制搬離。今年,四川省司法廳在全省成立217個外商投資企業投訴服務機構,挽回企業經濟損失9800余萬;開展“千所百處幫萬企”法律惠企活動,開展企業“法治體檢”320次,充分展現法治服務營商效能。

禁毒防艾“貼民心”工程,助力打贏禁毒人民戰爭。阿某曾是一名強制隔離戒毒學員,現在她成為一名“愛之家”工作站志愿者。“我希望用我的經歷告誡大家,抵制毒品,珍愛生命。”阿某說。“愛之家”工作站是四川戒毒系統創新建立的“禁毒防艾”微陣地,戒毒民警駐站工作、解戒人員志愿服務,常態開展禁毒防艾法治宣傳、艾滋病患者幫扶和吸毒人員回訪幫教。今年以來,四川省5個“愛之家”工作站和35個社區戒毒(康復)指導站,已開展禁毒防艾宣講141場次、涉毒群體幫扶209場次,回訪幫教5294人次。

人民調解“順民心”工程,助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功能,化解矛盾糾紛、消除安全隱患。”在“迎建黨百年踐初心使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百日攻堅”動員會上,四川省司法廳促進法治處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四川省人民調解組織累計排查矛盾糾紛24.85萬次、預防矛盾糾紛4.28萬件、調處矛盾糾紛25.65萬件。
實處著手 推動法治建設
法律會診“舒民心”工程,補齊基層依法治理短板。今年,宜賓市司法局制定實施《司法所服務鄉鎮(街道)重大行政決策重大項目和行政執法指導監督實施意見(試行)》,梳理鄉鎮(街道)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正面清單5項、負面清單16項,為基層依法治理提供支撐。今年,四川省司法廳在全省建成40個“楓橋式司法所”,培訓2.7萬余名“法律明白人”,建成3萬余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點位,幫助村委會審查把關法律文書7406件(次),立起基層決策法治“體檢關”。

行政執法“穩民心”工程,全力整治行政執法突出問題。“相對于‘見違就罰’,‘首違不罰’降低了我們的抵觸感,執法人員的耐心教育也讓我真正認識到學法守規的重要性。”廣元昭化區某涉事飯店負責人說。這是昭化區市場監管局執行的首例“首違不罰”案件。聚焦行政執法亂象,四川省司法廳在全省開展人民群眾最不滿意行政執法突出問題承諾整改活動,精準整治安全生產、食品安全、藥品管理等25個重點領域、251項突出問題,并評查執法案件2958件,堅決守住執法案件質量關。
法治宣傳“入民心”工程,推動法治意識深入人心。5月12日,眉山市青神縣蘭溝村,四川省“民法典走進鄉村(社區)三個一百”活動正式啟動。活用熊貓形象,圍繞反電詐、合同糾紛、工傷理賠等主題,播放“法博士普法微課堂”短視頻23期,覆蓋人群超千萬。組織黨建引領法治答題打卡活動,答題人次超500萬。全面啟動國家工作人員學法考法平臺。今年,四川省司法廳持續深化“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題”活動,2000余場次現場普法、30萬余件普法資料、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普法活動,推動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難處著力 化解民生愁盼
政務服務“便民心”工程,以數據跑路代群眾跑腿。近日,羅某僅用30分鐘,就完成了其在達州的房屋買賣委托公證,這得益于達州佳成公證處的公證“零接觸”線上自助平臺。除了遠程公證,更多司法行政服務業已“上網”。在省級、國家一體化平臺開設便民服務應用350余項,61個政務服務事項全部“一網通辦”,司法服務能效空前提升。與此同時,“減證便民”持續推進,43項證明事項改為告知承諾制,“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5個行政審批事項和1個行政處罰事項下放(委托)。一系列便民舉措跑出服務群眾“加速度”。

法律援助“暖民心”工程,撐起群眾維權“法治傘”。宋某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從事天然氣管道安裝工作,工程完工一直未收到工資,多次討薪無果,宋某向眉山市彭山區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歷時數月,在法律工作者多方申請協調下,宋某終于拿到了11萬元薪酬。今年,四川省司法廳解答群眾法律咨詢43萬人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5.2萬余件;聚焦農民工討薪難,開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漫畫普法,設立25個省外川籍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四川省共計辦理農民工專項法律援助7294件,討回欠薪2.3億余元。
獄地共建“連民心”工程,走出“高墻”服務民生。派駐88名監獄民警,開展社區矯正、社區幫教2.83萬人次。四川省監獄開通“心連心”門診,為群眾提供診療服務超4000余人次。打造“青松工作室”品牌,爭取公益基金,發放服刑人員子女助學金50余萬元。這些惠民舉措,是四川監獄系統融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構建罪犯改造新模式和聯動治理新格局的積極嘗試。
從優待警“愛民心”工程,構筑基層干警“精神家園”。鹽源強制隔離戒毒所舉辦“角色轉變與心理調適”心理健康講堂,疏導干警職工心理壓力。德陽監獄在疫情防控時期,開辦干警職工“假期兒童托管課堂”。南充市司法局推薦評選10名“最美司法行政人”。立足當好干警職工“貼心人”,四川省司法廳持續落實困難幫扶、金秋助學、健康體檢等關懷措施,走訪慰問困難黨員、“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獲得者等1700余人,深化獄地合作,解決干警職工家屬就業、子女就學、老人就醫等實際困難,進一步增強干警職工職業榮譽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