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5日電 (汪澤民)近年來,蓬安這片熱土上,改革成效初步顯現,開放合作持續擴大,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完成187項改革任務和30項國省試點;智慧化政務服務全市領先;高位推動爭資引項和招大引強……實踐證明,蓬安要實現后發趕超,必須做好改革、開放、創新三篇大文章。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激發發展活力

“太方便了!跑一次就辦好了,業務辦理不僅速度快而且服務貼心。”11月23日,在蓬安縣政務服務中心,不少辦理完業務的群眾贊不絕口。
走進政務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只見每一層入口處,除了設置綜合服務臺,提供咨詢、引導等服務外,智能機器人也會為前來辦理業務的市民提供幫助,方便群眾以最快的速度獲取想要辦理業務的信息。
此外,在政務大廳醒目位置,一個名為“辦不成事”受理窗口與其他窗口的忙碌不同,這里顯得有點冷清。據該窗口工作人員介紹,這里主要負責企業、群眾在辦事大廳的咨詢、投訴以及協調督促相關問題解決等工作,實行首席代表、黨員輪流值守的值班制度,搭建起與基層群眾面對面溝通交流的平臺,從而助推“辦成事”為常態、“辦不成事”成特例。
據了解,蓬安縣行政審批局將與企業、群眾密切相關的486項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大廳一站式辦理,通過智能化設備的集成應用,將多個政務服務事項進行整合,形成套餐式、鏈條式服務,優化提升政務服務大廳“一站式”功能。
這是蓬安縣持續深化政務服務改革,為群眾提供便利服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蓬安堅持新發展理念,致力于解決群眾和企業辦事的痛點堵點,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運用現代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不斷創新探索,持續推出便民利企政務服務舉措,為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供重要的軟硬件保障。
未來五年,蓬安將圍繞產業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擴內需、暢循環上重點突破。
推動立體全面開放 注入發展動力

今年以來,蓬安不斷擴大開放合作領域,不斷增強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推進項目落地建設,深入實施對外開放突圍戰。
地處成渝腹地的蓬安,緊鄰南充主城區和臨江新區,位于成都、重慶雙核輻射范圍內,區位獨特。蓬安縣委縣政府意識到:全面開放,交通先行,必須建設更加暢達的交通網絡,以大通道促進大開放,進一步建設便捷高效的立體交通體系。
“高速公路加密成網、干線公路提檔升級、軌道交通破題起勢,一張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正在形成。”蓬安縣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推動實施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積極構建“54321”立體交通體系,加快蓬安融入南充主城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步伐。
開放大通道打通的同時,蓬安的招商引資工作也不斷取得新突破。
“今年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頭,建立務實高效的招商團隊,成立5個產業招商小組,圍繞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工業密集區,開展常態化小分隊蹲點招商。”蓬安縣經濟合作和外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1—10月,累計實現新簽約項目23個,總投資122.8億元。
面向“十四五”,蓬安將繼續堅持大開放大發展理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強化與川東北經濟區協同發展,推進南西蓬一體化發展,促進更多人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注入蓬安;堅定不移招大引強,創新招商模式,建強專業隊伍,用好國省重大投資促進平臺,發揮在外鄉友和商會橋梁紐帶作用,瞄準長江經濟帶高能級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全力引進“特、高、精、專、新”企業;系統優化市場準入、要素保障、生產經營、政務服務、法治保障、社會建設“六大營商環境”,健全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政策體系,提升開放競爭力。
強化創新驅動能力 釋放發展潛力

在位于蓬安縣河舒鎮的省級工業園區內,一條條生產線高速運轉馬力全開,整個園區繁忙而有序。南充隆固機械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通用曲軸生產企業,在蓬安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業持續抓技術創新和產品提檔升級,完成二期技改項目,可以生產的產品型號接近250種;四川博薩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引進國內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僅需9秒鐘,一片鋼材就能變為一件汽車配件,全程不需要工人;佳美食品有限公司的果汁生產線上,新鮮柑橘經過清洗、分級、榨汁等程序后,汁液變為零添加的鮮冷橙汁,果皮制成橘皮苷,果渣變廢為寶成了有機肥。
“企業,把創新作為提質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政府,把創新作為開啟高質量發展的鑰匙。”蓬安縣工業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蓬安縣積極推動500億省級工業園區培育工程和現代產業體系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速培育龍頭型、支柱型企業,不斷壯大園區主導產業,優化園區產業布局;注重創新驅動,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支持企業技改擴能。
創新,釋放了蓬安發展的無限潛力。接下來,蓬安將持續強化創新驅動能力,搭建農科專家大院、眾創空間等創新平臺,推動國省級創新單位在蓬安設立分中心或實驗室,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建立以“高校+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研究院,培育發展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深入實施“相如英才計劃”“高端人才聚蓬計劃”,探索客座教授、“周末專家”等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