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日電(起鈺婷)近日,第二屆成都市特色鎮建設和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規劃設計方案全球征集活動專題培訓講座周圓滿落幕。

講座周期間,多位深耕領域、熟悉當地的專家學者和鄉村規劃師,圍繞政策深度解讀、川西林盤文化提煉、片區引領發展及片區綜合開發單元、村社治理共建共商、產業發展及商業模式等主題,直播連線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國內各地,同6家專業組應征團隊以及公眾組設計團隊展開討論。

西南交通大學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鐘毅教授是專題培訓講座周的第一位講授者,深耕川西林盤研究多年的他強調,“傳統林盤和未來的林盤最大差別,就是傳統林盤以農耕生活為主,而未來的林盤則融入了一、二、三產、農商文旅體全面融合發展,那么林盤的人群構成也會同步發生很大的改變。”
美國注冊建筑師、上海PURE建筑師事務所合伙人、畢業于UCLA的施國平,2013年從上海來到成都,成為明月村的“新村民”。作為明月村和鐵牛村的總規劃師,工作在鄉村振興一線的施國平分享了他探索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獨到見解。“我們的鄉村有豐富的硬件資源,但缺乏軟件資源,人不夠多或人才構成不夠豐富。鄉村硬件資源要實現價值轉化,必須通過城鄉共創、社群共建、服務共享,即我們共創共建共享,這是是鄉村發展的本質,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規劃設計三所副所長李果,在成都鄉村規劃實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此次專題培訓講座上,李果深刻解讀了在四川省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的大背景下,方案規劃設計中需要厘清的脈絡。“全省統籌推進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兩項改革‘后半篇’工作的內容上,提出了六個優化、四個尊重、五大原則,這些要求實際上對相關工作提出了一個明晰的指引。”
負責九里拾院和蘭香幽谷兩個林盤、長期奮戰鄉村一線的彭州市鄉村規劃師林冬梅,在專題培訓講座周講述了她在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規劃中的經驗和案例,同時也從一位鄉村規劃師的角度,就項目落地要素保障方面分享了大量務實的思考。
熱鬧的專題培訓講座周,觀點的分享和思維碰撞的火花,不僅幫助了應征人深化完善規劃設計方案,更是一次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前沿探索,一場充斥著各類創新觀念的鄉村振興“頭腦風暴”。
據悉,主辦方已全程錄制培訓內容,現已同步發放給正在深化方案階段的應征人以便后期進一步學習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