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6日電 剛剛落幕的第二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優秀案例獎”選拔頒獎大會傳來好消息,成都市武侯區“黨建引領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等10項目獲得優勝獎。

從194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都武侯區委的“黨建引領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獲專家點贊,評語為:以機制創新解決“信任缺失”的物業通病,形成社區開放互惠的“信義關系”,為社區治理提供民主協商平臺。

2019年啟動試點以來,截至目前武侯區已落地實施信托制物業小區23個,在成都全面推廣并落地近100個小區,還有200多個小區正在推進中,涵蓋了商品樓盤、老舊小區、農民集中安置區等不同類型。

目前,“黨建引領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已走出四川、輻射全國,北京、浙江、河南、海南等多地前來學習考察并推廣實施。
住宅小區物業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小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反映城市經濟社會建設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于1990年建區的武侯區,也曾因老舊小區多、物業矛盾多,年均市民投訴量達5000多件。
“無論是‘包干制’還是‘酬金制’,這些傳統物業管理模式都存在無法理順業主與物業企業利益關系,業主較物業企業弱勢等弊端。”武侯區社治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制度化變革物業管理模式勢在必行。
2018年起,由武侯區委社治委牽頭,在歷經頭腦風暴閉門會議、“信托制”物業可行性論證、社區基金會立項開啟試點等一系列里程碑事件之后,武侯區于2019年將“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導入小區。
所謂信托制物業模式,就是運用《信托法》的理念,對物業管理進行制度機制重構,將原來的業主和物業公司雙方的買賣關系,變成以業主大會為委托人、物業公司為受托人、全體業主為受益人的三方信義關系,通過公開透明、開放參與、信義為本的制度機制,實現業主權益和小區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武侯區的這場率先嘗試中,風華苑小區最早“破冰”。于2001年建成的風華苑小區,以前物業采用的是包干制,居民按照0.8-1.2元/平方米的標準向物管公司支付物業費,物管公司自負盈虧。但因建成時間久,小區老化問題越來越集中,需要花錢的地方也越來越多。雖然物業公司認為該漲物業費,但小區業主卻不認同,雙方關系一度降至冰點。
2019年底,風華苑嘗試引入“信托制”物業管理模式。一系列改變隨之而來:
——建立共有基金,重構財產權屬關系。將物業費和停車費、廣告費等小區收入設為共有基金,屬于全體業主共有,物業公司按照約定比例提取酬金,剩余部分全部用于小區服務。
——搭建公開平臺,保障業主財務知情權。在實行共有基金“雙密碼”賬戶管理的基礎上,研發信托物業信息平臺,每位業主可以在手機上隨時查看每一筆收支賬目,以及所有財務憑證,大到分門別類的總賬、小到保潔物資的采買等等,所有數據實時更新,全部賬目明明白白。
——推行開放預算,保障業主自主決定權。業主是小區主人,小區怎么管,業主說了算。年初,物業公司和業委會牽頭,邀請業主廣泛參與,按照質價相符和量入為出的原則,協商確定物業標準,編制收支預算,充分保障業主自主權。
——創立監察人制度,實現多元協同共治。將社區、小區黨組織和居委會以及聘請律師、會計師等確定為監察人,寫入信托物業合同,明確其享有與業主同等監督權,既可監督物業公司履職,也能監督業委會行權,打通了黨組織、社會主體參與小區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一攬子的改變,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風華苑小區,每月物業費和公共收益約10萬元。包干制下,物業公司每月利潤約4.5萬元,用于物業服務的有5.5萬元;信托制實施后,按照約定15%的酬金比例,物業公司每月酬金1.5萬元,用于物業服務的資金則提高到8.5萬元,增幅達54%。去年10月,在信任加分之下,業主們主動提出上漲物業費,以期享受更好服務。
在武侯區已實行信托治理的23小區院落中,管理服務質量普遍提高,物業繳費率、居民滿意度提升至90%以上,小區矛盾糾紛減少90%以上,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在黨建引領與居民自治、問題導向與源頭治理、改革創新與依法治理、重點突破與拓展延伸這四組相向而行的關系中,武侯區力求結合與平衡。“信托物業服務模式帶來了物業管理服務改革的‘五個創新’:新的思路,新的法律保障,新的關系,新的利益結構,新的戰略、方向和高度。”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徐家良說。
12月4日,“成都信義治理研討會暨成都社區信義治理研究院啟動儀式”正式舉行,標志著以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為起點,推動成都信義治理邁入“產學研”2.0階段。據武侯區社治委相關負責人透露,該區將持續推進這項工作,讓更多人享受到良法善治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在此基礎上,還將把信托制物業的“信義”理念,拓展到基層治理的更廣領域,如社區治理專項保障資金管理使用、社區公共空間運營托管、小區鄰里共享等,探索形成以社會多元主體之間的信任和互利為基礎、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信義治理體系,推動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