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8日電 (吳平華 王天雨 張維)近日,珙縣政協辦公室副主任汪茂林又一次走進村民袁真楊家。與袁真楊交談了不到5分鐘,汪茂林懸著的心放下了。作為袁真楊家的聯系幫扶干部,汪茂林在年初為確保袁真楊家不返貧有些擔憂。如今,看到袁真楊家僅養蠶一項收入就上萬元,汪茂林倍感欣慰,“一切付出都值得的!”
自脫貧攻堅以來,珙縣政協機關定點聯系幫扶珙縣孝兒鎮,始終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堅持常態走訪、精準施策幫扶、改善基礎設施、協力鄉風文明建設,讓貧困村的村容村貌、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
如何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不返貧成為一個重要課題。今年初,珙縣政協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提出充分發揮政協優勢,為持續助推全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動力、添助力、聚合力,為助力“三農”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常態化走訪動態監測返貧風險點
今年58歲的袁真楊是孝兒鎮通木村的脫貧戶。丈夫因意外離世,留下一兒一女。女兒外嫁后,袁真楊與患有智力殘疾的兒子一起生活。由于缺乏勞動力,加之兒子的特殊情況,早些年袁真楊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袁真楊家被確定為貧困戶。村社為袁真楊及兒子申請了低保、殘疾人困難生活補助,一家人的日子靠政策兜底脫了貧。
今年春節前夕,汪茂林到袁真楊家走訪,了解到家庭收入來源單一,主要是依靠政策兜底。汪茂林敏銳地意識到,自己聯系的這戶脫貧戶存在返貧風險。對此,汪茂林及時將這一情況向通木村村干部進行了反映,共同為袁真楊家增收致富想辦法、出主意。
“今年以來,我們實行了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干部聯系脫貧戶、邊緣戶制度,定期組織機關干部和委員深入結對戶了解生產生活情況,核算家庭收入,幫助解決具體困難。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繼續精準施策,及時阻斷返貧增貧風險。”珙縣政協秘書長王小平說,每名委員、機關干部固定聯系2至4戶脫貧戶,堅持常態化走訪,動態了解脫貧情況。
2月,組織機關干部、政協委員開展春節走訪慰問;3月,組織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5月,入戶走訪收集基層群眾意見建議……今年以來,全縣政協委員、機關干部累計走訪脫貧群眾、邊緣戶425戶1700余名,監測到有返貧、致貧風險的12戶,經過精準施策,全部確保穩收。
突發性自然災害是一個重要的返貧風險點。8月,洛表鎮突發暴雨,大坊村受災嚴重。洛表鎮政協工委利用縣政協第三季度政協委員密切聯系群眾活動周活動,組織委員走進大坊村,深入了解當地群眾受災情況,積極協調幫助做好受災群眾的社會救助工作,確保脫貧戶不返貧。
11月,縣政協又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開展了“走基層、聽民意、解難題”活動,縣政協機關干部通過與村民話家常,收集聽取村民當前生產生活存在困難問題,以及對鞏固脫貧的意見建議。
“此次活動共收集到民情訴求110個,意見建議89條,不少內容與鞏固脫貧成果相關。”縣政協辦公室主任宋澤芳告訴記者,接下來將通過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推動民情訴求落地落實。
“點對點”解難化解返貧風險到戶
2月初,汪茂林再一次來到袁真楊家里。她已經幫袁真楊想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
“袁嬢,根據你家的具體情況,養蠶剛好合適。不僅靈活方便,還不耽誤你照顧兒子,這可比種糧食收益高得多!”汪茂林與當地村社干部耐心地向袁真楊講解。
蠶桑是孝兒鎮的特色產業,該鎮目前已建成大蠶棚2005間、小蠶共育室186間,家庭農場15個,蠶桑產業發展帶來的收益十分可觀。
聽到汪茂林的建議,袁真楊對養蠶還是心存顧慮:“以前我也養過,但一到上繭就全部死了,賺不到錢不說,還虧了很多錢。”
了解到這一情況,汪茂林又立即找來專業養蠶人士進行咨詢,原來發展蠶桑產業對環境要求較高,而袁真楊家以前的衛生條件較差。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汪茂林找到通木村村委會副主任袁德銀,幫助其單獨建蠶棚,并為她爭取到蠶棚補助資金7200元。
汪茂林第三次來到袁真楊家中時,看到一個嶄新的蠶棚已經建好;第四次再來時,幼蠶開始咬食桑葉;第五次再來,白色飽滿的蠶繭掛滿了方格簇……
同時,汪茂林還根據袁真楊家的實際情況,按照相關政策,幫助袁真楊的兒子爭取到公益性崗位,負責清掃通木村2組的通村公路,每個月收入500元。
“今年我一共養蠶5季,賣蠶繭收入16000元。兒子又有了公益性崗位,每月收入500元……”11月18日,向汪茂林算起家庭收入,袁真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不住地表示感謝。
臨近年底,珙縣政協委員、機關干部都紛紛走進各自的聯系戶,核算其家庭收入成為一項重要內容。記者采訪時,縣政協委員游世強剛剛從聯系的脫貧戶周文奎家中出來。游世強翻開《脫貧戶(監測對象)收入測算表》,“周文奎兒子外出務工純收入30000元、玉米300斤、紅薯800斤……周文奎家庭年人均純收入8900元!”
“從目前走訪的情況來看,縣政協委員、機關干部的聯系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全部都在脫貧線以上,而且不少都遠超脫貧線。”王小平坦言,在常態化走訪中摸清了返貧風險點,又通過“點對點”出謀劃策,將返貧風險及時進行了有效化解。
委員建諍言助力健全完善保障體系
除了“一對一”解難題之外,如何從制度層面確保不返貧又成為珙縣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
2020年,在珙縣已脫貧的9804戶貧困戶中,家庭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有493戶,全縣以低保為主的轉移性收入兜底戶3290戶。看著這組數據,縣政協委員周朝華隱隱有些擔心:“坦誠地講,依靠政策兜底的脫貧戶只能算是‘及格脫貧戶’,極易返貧。”
今年初,周朝華聯系農業界別政協委員,在調研的基礎上撰寫了提案《關于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脫貧成果存在的不穩定性因素進行詳細分析,提出了四個“持續”的建議——政策扶持要持續、資金投入要持續、產業扶持要持續、就業扶持要持續。
10月12日,周朝華收到珙縣鄉村振興局對《建議》的答復函。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優化調整醫療救助資助參保政策……看到建議轉化為具體舉措,周朝華信心滿滿。他打算再撰寫一件提案,主題為鄉村振興。
“去年以來,我們收到不少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相關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經過有關部門的辦理,不少建議都轉化為了政府部門的工作舉措。”縣政協提案辦主任劉曉剛說,一些建議推動了鞏固脫貧成果相關制度的完善,為有效防止脫貧戶返貧發揮了重要作用。
6月9日,珙縣政協印發《全縣政協系統“助力鞏固脫貧、助推鄉村振興”專項活動方案》,“聚焦健全完善保障體系”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縣政協黨組書記張君表示,接下來將加強對農村醫療保障、易返貧致貧人口常態化幫扶、返貧致貧風險防范、鞏固控輟保學成果等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機制的調查研究,積極為完善更具普惠性、區域性、長期性的保障政策體系建言獻策,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貢獻政協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