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6日電 (吳平華 文良炳 )珙縣在推動社會治理過程中,始終強化政治引領,堅持重心下移,列好四大“提綱”做實城鄉基層治理文章,積極引導群眾和基層各類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
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1+N”組織架構,建實村(居)民監督委員會、調解委員會等組織,開展兩新組織“兩個覆蓋”集中攻堅行動,新建黨組織32個;優化網格隊伍,深化社區專職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體系建設,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16名,選派25名社區專職工作者到成都等地學習。引導互助公益協會、退休黨員干部等力量組建志愿隊伍,開展法律咨詢、環境治理等服務400余次;以“紅色領航”“紅色管家”“紅色物業”等黨建項目為抓手,深化黨群聯動,打造“校村共治體”1個、機關黨建品牌55個。深入實施“集體經濟強村工程”,以點帶面形成示范帶動,《珙縣堅持四“動”同步提升發展能級跑出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度”》受到省兩項改革辦刊發肯定,三合村、代家村、魚竹村、王武寨村創評為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
打造珙縣社會組織“一站兩中心”“僰鄉義工服務站”“苗族蠟染和麥稈畫傳習室”等特色功能區,在28個成熟小區選配135名“紅色管家”,創新“四方合約”機制,為村(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務,不斷提升群眾的歸屬感和幸福指數。全縣干部職工全覆蓋包聯開展“走基層、聽民意、解難題”大走訪活動,收集社情民意6499條,用心、用情解難題。打造集日間照料、喘息式托養服務、康復護理等多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惠及縣城及周邊1000名老人。依托“掌上民情通”、民生訴求統一受理平臺、“智慧珙州·數字紅云”平臺等服務資源,今年累計受理民情事項10萬余件,群眾滿意率達98%。深化“三社聯動”,深入推行“三張清單”制度,加大購買社會服務力度,盤活人財物技等方面的資源,讓專業化的服務惠及社區居民。
全面推進“一約五會”體系建設,健全“民情懇談會”“居民議事會”等載體,培育“夕陽先鋒”“新鄉賢理事會”等品牌。開發“掌上村財”智慧監管平臺,形成村級事務“線上+線下”雙線監督運行架構。截至目前,“掌上村財”群眾滿意率達90%,相關經驗模式受到《人民日報》報道和省、市肯定推廣。打造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法治農家樂等法治文化陣地和普法點位,常態化開展車載法庭巡回審判、“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等活動,引入社會組織、“法韻珙州”志愿服務隊、“陳五姐調解室”等力量協同參與,夯實基層法治基礎。健全反家暴“三色管控”等矛盾糾紛化解機制,該機制入選宜賓市城鄉基層治理十大創新案例。深入開展“珙州家長匯”“文潤珙州”等文化公益培訓活動195次,讓優質家教和戲劇、蠟染等非遺項目進學校、進村社、進家庭。加強人物選樹,評選“珙州好人”“市級道德模范”“宜賓好人”“市級新時代好少年”26名,弘揚道德新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