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6日電 (劉忠俊 蔡古梅)16日,天府新區眉山龍馬鎮獅嶺村銀柳種植、加工基地,50余名村民正在收割、捆扎、搬運一束束銀柳,忙得不亦樂乎,呈現出一派豐收忙碌的熱鬧景象。
2021年關將至,正值銀柳大量上市季節。銀柳作為一種觀賞性植物,由于色彩鮮艷、觀賞時間長,成為了市民熱捧的年宵花之一。銀柳經村民們收割整理,再經剝殼、整理、染色等加工步驟,最終制成各種色彩的花束銷往全國各地。

2007年,仁壽縣謝安鎮鴨池村王勇在成都花市工作期間,看中銀柳市場價值,憑借產業市場預估,在家鄉龍馬鎮獅嶺村流轉了50畝土地種植銀柳。“銀柳種植難度不大,難度最大的是銷路。剛開始,只賣銀柳原材料,等著收購商上門收貨,不僅利潤少,遇到市場不好時都賣不出去,一年一年的虧本,心里很不是滋味。”王勇稱,經過一番市場調研后,決定對銀柳進行加工售賣,形成“種植+加工+訂單”銷售模式。
銀柳加工后沒有客戶,王勇就在網上打聽全國鮮花銷售最好的城市,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跑,先后去過廣東、江蘇等省的六、七個城市,再去每個城市的花市一個個問,當起了“推銷員”,慢慢的積累了一批客戶,解決了產業起步階段的銷售問題。

解決了銷售渠道,銀柳種植面積開始一步步擴大。誰來幫忙種植和加工?出身農村的他想到了銀柳種植基地周邊村民。“讓鄉親們幫種植、加工銀柳,也讓大家從中得到實惠。”王勇稱。于是看似不起眼的銀柳衍生出一條惠及多方的“致富鏈”。據了解,銀柳種植、加工是一項密集型用工產業,用工量大,所有步驟都需要人工,能解決當地閑置勞動力,促民增收。
“村里年輕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來的大多是年紀較大、身體不便的留守老人。銀柳種植、加工活不需要特別技能,只要簡單動手就可做。”王勇介紹。

80歲的辜佰君稱,家里有幾畝地被流轉種銀柳,自己空閑就到基地打工,一年下來能掙5500元左右。龍馬鎮獅嶺村黨總支書記辜建兵介紹,銀柳已成村里重要支柱產業之一,4000元至6000元每畝,參與銀柳種植、采收、加工等各環節的務工人員每人每年平均約有5000元左右收入。
“我一直相信,做一件事情只要專心投入到極致,就一定能做出點成績。”王勇介紹,從2007年創業至今,15年來已相繼在眉山天府新區龍馬鎮發展銀柳種植200余畝,每年除去成本,收益可達50萬元左右。
王勇表示,將繼續擴大規模,探索提升銀柳產業發展模式,將產業進一步做精做強,助力產業成為獅嶺村特色精品產業,提高鄉親們的經濟收入,助力鄉村振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