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14日電(王爵 衡歡)人勤春來早。14日,張麗萍便在自家的桃園里忙碌起來。修枝、澆水、施肥……熟練的手上動作,小麥色的皮膚,沾滿泥土的雙手,很難讓人想到,曾經大學畢業時那個小身板、小清新的她。1994年出生的張麗萍,四川南充市西充縣義興鎮西山廟村(原喻家埡村)人,在北京讀完大學后,放棄在北京大企業高薪的舒適工作后,返鄉當起“新農人”,用勤勞和智慧編織出自己的桃源夢,利用有機種養敲開致富門,帶動村民就近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女大學生返鄉當農民 走上有機創業致富路
“修剪向上枝和背后枝,每30公分留一個側枝……”2月14日,在位于南充市西充縣義興鎮西山廟村的百門寺桃源種養殖專合社,張麗萍正在指導村民對桃樹進行春管。春寒料峭,斑駁的光影透過桃枝灑在張麗萍認真的臉上,如今在桃樹管護方面,她早已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當地的“土專家”。

“父親按傳統方式種了一輩子桃,一年忙到頭也落不到多少收益,母親體弱多病干不了重活,妹妹放學回家后沒人輔導作業……”2015年,張麗萍從北京社會管理學院畢業,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回鄉接手家里的30畝桃園,挑起父親的“擔子”當起了農民。
作為90后“新農人”,張麗萍決定不再走父親的老路,從有機種養和鄉村旅游著手,給桃園來個“大變身”。說干就干,張麗萍到成都、南充等多個桃園基地參觀學習,積極參加西充縣組織的各類有機種養殖技術培訓,向種植大戶和農學專家請教。凌晨四五點起床,一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四五天修剪桃樹20多畝……人黑了,手也粗糙了,但村民們卻豎起大拇指稱贊這個大學生不簡單。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張麗萍的有機桃園從以前的30畝已發展到現在的300畝,種植優質油桃、沙紅桃、啤酒桃等多個品種。“品種的多樣,帶來桃子的錯峰成熟,采摘期也拉得更長。”張麗萍介紹說,每年香桃成熟季,70%的桃子被游客入園采摘帶走,30%則通過微信等電商渠道銷往全國各地。此外,每年桃花盛開時,桃園里也迎來一波“賞花熱”,“在桃樹還是桃花時,有的游客就已經預定了。”
發展好香桃經濟的同時,為了實現多種增收,張麗萍還在桃樹下套種榨菜等近200畝經濟作物,發展糧油基地500畝,建起存欄量500頭的豬場、20畝魚塘,實現年產值達500萬元,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獲得西充縣“巾幗創業創新先進個人”、四川省“天府杯”最美創業項目等多種榮譽。

致富不忘鄉鄰 有機助力鄉村振興
桃樹春管有序展開,林下榨菜豐收正旺。“咔嚓、咔嚓....。.”手起刀落間,榨菜根部和葉子被留在地里增肥,膨大的莖部被采收。連日來,張麗萍和村民們在桃樹下的榨菜地里有的挖、有的砍、有的背,忙得不亦樂乎。
“為了彌補桃樹掛果前的空檔期,我們利用樹下的閑置土地,循環套種應季的短期經濟作物,讓土地不歇空,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也帶動村民務工增收。”張麗萍說。
“過完年我和老伴就來忙著采收榨菜了,兩個人一天掙100塊,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村民李自吉放慢手中的采收節奏,高興地說,他和老伴常年在張麗萍的合作社務工,老兩口一年工資收入近1.5萬元。

“搞好產業的同時帶富老百姓,就是最值得高興的事。”張麗萍介紹,合作社目前吸納5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每年發放工資和土地租金50余萬元。同時,通過不定期組織村民參加種養殖技術培訓等,將自己學到的種養殖技術反饋鄉鄰,引導村民發展林果經濟和禽畜養殖,以多種方式促進村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準備再發展400畝有機蔬菜,將園區總面積擴大到1200畝。”談及今后的發展規劃,張麗萍說,她將一步一個腳印深耕有機農業,完善循環立體種養模式,做優觀光旅游,帶動更多群眾增收,實現園區多樣發展、遍地開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