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21日電(趙阿娟 尼瑪初) “把口罩戴好,這是垃圾袋你拿好.....。”近日,壤塘縣尕多鄉邢木達村村民難窮帶領著33名群眾,在成都坐上了四川發往浙江的客車,其中有許多人都是第一次遠赴千里之外的浙江打工,有3年外出務工經驗的難窮細心地叮囑著大家路途上注意事宜。
難窮是壤塘縣尕多鄉小有名氣的“非典型”牧民代表,原本當了30余年牧民的他在2018年突然決定轉變角色當一名“打工人”,這在當地牧民中屬于獨樹一幟。
壤塘縣尕多鄉邢木達村屬于半農半牧村,全村1090余人靠著1259畝的耕地、41315畝的草原養活。時年,挖藥是難窮一家唯一的收入來源。隨著藥材產量的逐年遞減,收入越發艱難,難窮冒出了另找出路的想法,此時正值壤塘縣動員外出務工,難窮決定外出務工。
在江西省、浙江省等3年的輾轉務工讓他的收入逐年遞增,“去年一年,大概掙了五六萬左右,是過去挖蟲草、貝母收入的兩倍。”難窮自豪地說道。家里的家具越來越現代化了、父母的衣服越來越時髦了....。.隨著難窮的外出務工一家人的日子越發紅火了。
有了3年的“試水”,難窮越發堅定外出務工是一條出路,為此他決心要帶領村里的群眾一起外出務工,從2021年開始他便開始為大家留意崗位,動員村中的群眾一起外出務工。
“這幾年看著難窮一家的生活比原來好了很多,心中也有了外出務工的想法,前幾天聽難窮說可以到浙江務工,而且國家還有補貼,我二話不說就報名了。”同期赴浙江務工的澤勒波說道。據悉,今年難窮成功動員村里的33名群眾走出大山到浙江務工,其中就包含了他家中的妻子、弟弟、弟媳等青壯勞動力。
“以前只有我一個做示范,大家都覺的是個例,今年有這么多人外出務工,給村里人做榜樣,相信以后一定會有更多的群眾走出去。”難窮對帶領群眾一起勤勞致富充滿了信心。
據了解,近年來,壤塘縣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出臺了《壤塘縣促進東西部勞務協作幫扶工作優惠措施》,為到東部省份務工的群眾發放每年1000元的交通費,對在東部省份穩定就業6個月的群眾每年給予3000元的穩崗補貼,第7個月開始逐月發放500元。同時為了進一步免去群眾的后顧之憂,該縣還及時與綿陽、浙江等地溝通不定時發布空崗信息,連續3年免費接送農民工。2021年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3801人,完成實現勞務收入1.24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