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8日電(廖望 趙莉 田德均)四川瀘州納溪區大渡口鎮太和村五社的千畝白茶生態園在和煦陽光下似層層碧浪,淡淡茶香撲面而來。3月8日,國網四川超高壓公司自貢運維分部黨員服務隊前往±800千伏錦蘇線、復奉線開展線路巡視工作,并向在茶園工作的茶農了解情況,傳播電力安全知識。
“感謝你們,我們村自從土地流轉建成茶園后,每到采茶季節,我們都可以到茶園務工。加上土地流轉費用,我們每戶人均收入由原來的400元增加到5000元左右,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耕地作物置換后的實惠!”60歲的采茶阿姨李子英向大家展示著滿滿一筐的春茶,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據悉,這片茶園正處于±800千伏錦蘇線、復奉線密集輸電通道平行走向區段,途經蜀南竹海和川渝結合地帶,綠地之上可以看見兩條特高壓并行的壯觀景象。可就在3年前,遙無邊際的茶園還是一大片鮮有經濟價值,還危害輸電線路正常運行的竹林。

川南地區雨水充沛,植被生長茂盛,線下樹竹隱患最為突出,給線路防山火工作帶來極大挑戰。其中±800千伏復奉線159號——161號、±800千伏錦蘇線775號——777號防山火治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這一區段分別在2013年6月、2015年8月和2017年3月發生三次山火,由于及時發現和科學整治均未對線路造成影響,但接連發生的山火也讓輸電運檢人員決心尋找既治標又治本的措施。
巡線路上翻山越嶺,運檢人員看著納溪沿路滿片的茶園得到了答案——何不建議將輸電線路下的竹林改造成茶園。納溪是中國茶樹的原產地之一,因其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是中國同緯度茶樹生長最早的區域,如能建議將竹林改造成茶園,既解決了線路問題,又給當地民眾增加了經濟收入,是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
2018年,國網四川超高壓公司自貢分部輸電運檢四班班長代金云找到了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太和村村支書李光亮,建議將該村轄區特高壓線路保護區換種為茶園的想法,得到村支書的大力支持后,迅速聯系上當地有名的養豬大戶羅偉強。他們的設想打動了羅偉強,羅偉強把這幾年養豬的資金投了大部分到千畝白茶生態園的建設上來。
“電力朋友還幫我請來了種茶的專家,對我進行輔導,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白茶生態園已形成規模,增加了當地務農人員的就業機會。”羅偉強望著身后的茶園說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