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11日電 (蒲妍如)“2米5開廂,玉米行與第一行大豆之間的距離必須要保證60公分,大豆我們一般種4路,大豆與大豆之間的行距保證在30公分,株距保證在7到10公分左右……”3月10日,在廣元市劍閣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暨春耕生產現場會上,來自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劉衛國正在給全縣各鄉鎮負責人、公興鎮村民講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位于川東北的劍閣縣是糧油大縣。去年,劍閣縣的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廣元市第一。公興鎮地處劍閣西南邊陲,是劍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的一部分。2022年,公興鎮規劃種植面積1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區。
站在公興鎮寶龍村田埂邊,遠遠望去,一條條覆蓋好的地膜宛如長龍有序俯臥在田間,“玉米套大豆穩糧又增收”的標語格外醒目。隨著隆隆機聲,兩臺機械分別演示了大豆玉米套作和間作的種植技術。
與會人員一行走進田間地頭,參觀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現場點位,并聽取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發展、關鍵技術和種植效益等情況介紹。
隨后,四川農業大學劉衛國教授針對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對參訓人員進行了系統的技術培訓。“和往年的種植方式方法不一樣,但通過專家技術指導,感覺玉米套種大豆這個也不難,我今年計劃種5畝,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收成肯定會比往年高。”寶龍村村民趙樹歐介紹了種植計劃,心頭充滿希望。參訓人員也紛紛表示通過專家的授課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學到了更多實用技術。
近年來,為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傳統種植模式,提高糧油作物種植效益,劍閣縣開始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這種種植模式集種養結合、高效輪作和綠色高效于一體,克服了傳統大豆玉米間套作田間配置不合理、難以機械化、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新選擇,真正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雙贏。
“抓大豆和玉米生產就是抓糧食安全,這是一項政治任務。我們要跳起摸高、自我加壓,完成10萬畝目標。”劍閣縣委書記楊祖斌對于大豆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表示要開展全縣產業振興“大比武”,29個鄉鎮每季度召開流動現場會,晾曬紅黑榜,排位通報,比學趕超倒逼完成復合種植任務。
據悉,2022年劍閣縣確定了“3311”工作思路,將在全縣建立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集中種植示范區3個,核心示范片不低于3000畝;各鄉鎮建核心示范片30個,每個示范片不低于300畝;全縣示范面積不低于10萬畝;集成1套大豆玉米復合種植農機農藝推廣技術;建成1條大豆全產業鏈。形成縣有萬畝示范區、鄉有千畝示范片、村有百畝示范點(片)的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