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25日電(吳平華 王鑒 )“你肯定無法相信,你面前的花椒園,幾年前還是煤礦礦坑和附屬設施!多虧了趙代表點子多,幫我們找到了賺錢的新路子,跟著代表干,肯定有錢賺!”德田村村民鐘興才由衷地說。
“群眾選我為人大代表,我就應該秉承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和情懷,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力為群眾做些實事,為群眾代好言、服好務”。在宜賓珙縣巡場鎮德田村,被“省上認定為500名農村致富帶頭人”之一的趙廷華,正在1500畝花椒基地指導脫貧群眾種植花椒技術,忙得不亦樂乎。
隨著2022年春耕時節的到來,巡場鎮德田村的村民們又開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和過去“以煤為生”不同,現在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變成了幾乎每個四川家庭櫥柜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花椒,而為鄉親們帶來這顆“搖錢樹”的,正是德田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巡場鎮第八屆人大代表趙廷華。
德田村位于巡場鎮南部的高山上在珙縣作為“川南煤都”的黃金時代里,有著豐富煤炭資源的德田村自然成了“香餑餑”。但隨著國家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德田村的“黑色黃金”逐漸不復往日輝煌,產業轉型勢在必行。2012年,受到上羅鎮代家村發展花卉苗木種植業的啟發,趙廷華又牽頭成立了花卉苗木種植企業,流轉村里800畝土地用于種植紅豆杉、櫻花、茶花等綠化用花卉苗木,解決了35戶120多人在基地務工,為農戶人均增收3600元,每年為村集體增加了24萬元土地流轉收入。雖初期取得了較好收益,后再次因市場存量逐漸飽和陷入停滯,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紅豆杉資源,趙廷華借鑒江安縣發展鄉村旅游的經驗,從2016年起,先后和其他村民一起開辦了紅豆山莊等四家農家樂,初步實現了德田村向鄉村休閑度假村的轉型,但在趙廷華看來,旅游業這種“靠天吃飯”的產業不確定性因素過多,還是得為鄉親們找一個能持續穩定增收的產業。
在縣里組織的一次外出考察學習期間,趙廷華在重慶江津找到了他苦尋已久的“致富經”——花椒!盎ń吠度氤杀镜、不擇土質的特性不僅和德田村的自然環境完美契合,而且市場前景廣闊,于是我回到村里后立即和村兩委班子進行討論,并專門進行了市場調查和群眾走訪,最終決定發展花椒種植業!壁w廷華回憶道。說干就干,2017年,在趙廷華的帶領下,利用自籌和向銀行借貸來的300多萬元啟動資金,德田村開始興建花椒產業基地,200余戶村民加入到了花椒種植中,同時,趙廷華還整合村建制合并前各村優勢產業,制定了以花椒、茶葉為主導產業,林下種養殖、高山蔬菜、鄉村旅游為配套產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方案。截至2022年初,德田村已建成投產500畝的花椒種植園,預計年產量將達到30萬斤鮮花椒,按7元一斤的收購價算,年收入將不低于200萬元。在以花椒為代表的轉型產業的帶動下,德田村的群眾收入水平也逐年上升,截至2021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0元,村集體收入達20萬元。
“我在趙書記帶領下也種植了400余畝花椒,長勢喜人,有望今年豐產30萬斤,預計收入200余萬元。”當地花椒種植戶王洪亮說,他真心感謝趙廷華的辛勞付出。
2021年11月,在珙縣新一屆縣鄉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中,趙廷華高票當選巡場鎮第八屆人大代表,而這已經是他的第五任人大代表了。從2001年首次當選鎮人大代表以來,趙廷華始終積極履職,先后以個人或與其他代表聯名的方式提交議案建議近30件,幫助村民切實解決了一系列生產生活難題。憑著一股艱苦奮斗、勇闖新路的創業精神,趙廷華帶領鄉親們大走綠色產業發展之路,讓昔日貧瘠的荒山地里種出了“幸;ü。目前,德田村已成功創建“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先后獲得“國家森林鄉村”“宜賓市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而趙廷華本人也被四川省認定為了首批農村致富帶頭人。
趙廷華表示,下一步還將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全力譜寫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力爭在2023年建成市級農業產業示范園區,持續做大做強產業基礎,力爭到2025年建成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過去我們村靠的是煤炭這個‘黑色黃金’,現在和今后我們要靠花椒、茶葉、鄉村旅游這些‘綠色黃金’富起來,這座‘礦山’還等著我們這些‘礦工’開采呢!”眺望著山下繁華的縣城,趙廷華滿懷期待地說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