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29日電 (吳平華 廖珈)糧安天下,農穩社稷。近年來,珙縣高度重視糧食安全,認真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扛穩糧食安全主責,采取有力措施,抓實抓牢糧食生產工作,筑穩糧食安全壓艙石。
進入三月,珙縣各地隨處可見春耕農忙的熱鬧景象,在珙縣洛亥鎮油嶺村,一種名為漂浮育苗的新型種子培育方式正在該地推行。漂浮育苗又叫漂浮種植,其培育方式主要是將裝有輕質育苗基質的泡沫穴盤漂浮于水面上,將種子播于基質中以此促進秧苗在育苗基質中扎根生長,與傳統育苗法比較,它具有可減少移栽用工、節省育苗用地、提高成苗率等優點。據了解,近年來,珙縣大力推廣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保護項目建設,一批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新工具“直達”山區的“田地里”,讓曾經飽受氣候、土質、人工等因素影響而種不出“莊稼”的地區在糧食生產方面得到有效改善。現在,以油嶺村為代表的烏蒙山麓偏遠山區村內也形成了連片的水稻田,機械耕地也取代了水牛耕地,糧食產量也跟著上了新臺階。
“目前,我們油嶺村的水稻種植面積600余畝,1畝大概一千一百斤,產量達到了330噸,與去年相比,產量增長了約一倍。”珙縣洛亥鎮油嶺村村副主任王貴和說道。

五谷豐登,除了依靠現代科技手段,提升農民以及鄉鎮農事人員綜合能力水平也十分必要。這些天,在珙縣上羅鎮石板溪村,一場送技術下鄉入村活動正在開展。本次培訓的課題主要圍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進行,來自縣農業技術指導員通過“接地氣”的演示和講解,讓枯燥的農學理論通俗化,讓在場的鄉親們不僅聽得懂也學得會。
“今天,咱們縣上來的農業技術指導員把玉米大豆的套種技術規格以及實施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給農民的種植補貼方面講得很清楚。同時,還給我們現場講了許多國家對糧食生產工作及一攬子支持政策,這讓我們這些莊稼人真是覺得有干頭、有盼頭!”上羅鎮石板溪村村民楊先邦感概到。
自今年春耕工作開展以來,珙縣適時組織農技人員分區域、分作物、分品種制定技術指導意見,讓干部下沉到一線,指導農戶抓好田間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和農業防災減災工作。目前,已開展技術培訓16場次,參訓人員共達1200余人次;同時,除了“線下”指導,我縣還建立了13個備耕技術服務微信群,通過“線上”來解答種植技術難題。
“自春耕工作開展以來,我們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業技術員對全縣13個鄉鎮進行春耕技術培訓。我們把“五新”技術帶到鄉鎮,帶到田間地頭,帶到春耕生產的現場,在培訓技術的同時,也對全縣的農民進行政策宣傳。經過政策、技術、和進村入戶的宣傳,今年我們將圓滿完成全縣的耕地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助農增收。”珙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何良才表示。
倉稟實而天下安!為切實將戰略目標貫徹至最基層,珙縣牢牢堅守“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的底線思維,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加強對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要競爭力,通過品種的改良、農田基礎設施的改進和農作技術的進步,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保障保障糧食生產增產增收。
“為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珙縣農業農村局堅持早謀劃、早部署,全面抓實農業生產。一方面是全面推廣‘五新’技術。使得漂浮育苗等新技術切實應用到全縣農業生產領域,助農增收。另一方面,著力推動惠農政策進村入戶,大力宣傳‘五項政策惠農補貼’,重點宣傳‘耕地地力補貼’,承包耕地撂荒一年以上的取消該補貼,撂荒兩年及以上的且不愿意復耕復種的撂荒地取消耕地承包權,千方百計將耕地撂荒面積降到最低,確保‘良田糧用’。”珙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江稪利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