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四川:特色村寨心向黨 共開團結幸福花
2022年06月11日 10:08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堯欣雨

  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1日電 近年來,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創新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工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作為民族工作的重要單元,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生態保護等緊密結合,有力夯實促進共同富裕、實現長治久安的基礎。

  截至目前,四川全省共有124個特色村寨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圖為四川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供圖
圖為四川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供圖

  轉思想調模式 脫貧攻堅起示范

  黨的十九大以來,四川全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各族群眾投身脫貧攻堅偉大事業,動員各族群眾參與村寨建設,有效激發群眾的建設熱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以主人翁的態度投入到脫貧攻堅事業中來。

  其中,各村寨依托本地資源,因地制宜調結構、謀思路、選產業,基本形成了1-2項民族特色產業,很多村寨形成了農、商、旅游、休閑等服務的格局,成為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續發展的強力支撐。

  位于阿壩州黑水縣沙石多鄉的羊茸村,曾經靠放牧、挖藥為生的當地藏族百姓,如今在家門口就吃上旅游飯,唱起致富歌。這個只有45戶人202人的村寨,脫貧攻堅結束以后,戶均年收入就達到了44726元。如今這里是一個集康養、休閑、旅游、娛樂、餐飲、住宿、購物、度假、體驗民俗風情為一體的新式藏寨。

  據了解,羊茸村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確定了“康養羊茸”的旅游定位,確立了“公司+支部+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依托生態蔬菜、鳳尾雞、藏香豬、黑水蜂等農牧產業,讓游客就地吃上生態、綠色食物,發展飲食養生。

  在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的當下,像羊茸村這種依靠旅游發展致富的民族村寨,正在川西高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各族群眾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走上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擁有好身子,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的“三好兩富”幸福生活。

 圖為四川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供圖
圖為四川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供圖

  保傳承促三交 區劃調整做文章

  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為協調各方力量和資源,形成任務共擔、同創共建、資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四川全省各地在村寨建設中普遍進行多部門資源整合。

  據了解,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民族工作部門發揮牽頭作用,加強與發改、財政、住建、文化、旅游、扶貧等部門的聯系,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彝家新寨、美麗鄉村、傳統村落保護、移民搬遷、扶貧、鄉村振興等各專項規劃相銜接,與大扶貧、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態等產業相結合。

  與此同時,各地村寨在建設過程中,組織群眾開展特色民居保護改造工程,對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的民族民居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搶救保護,對一般性民族民居按保留民族傳統特色、適應現代生活的原則進行裝飾和改造,對缺乏民族特色的建筑進行飾面改造。

  位于甘孜州丹巴縣的墨爾多山鎮,經過鄉鎮區劃改革調整,在地名的演變中,實現了產業的蝶變。以前的村寨道路只有一條土路,塵土飛揚,路況極差。曾是丹巴文化館館長的桑丹,作為村寨的村民回村創業,他敏銳地看中了當地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旅游勢頭,當起了縣里的旅游接待示范戶。

  創業中,桑丹將自己家原有的72間客房改裝成了15間,修建了露天恒溫游泳池,走上了高端民宿發展路線。民宿的發展和聚變,也帶動了村寨里的百姓迅速致富,不少家庭正趁著疫情淡季期間裝修升級,蓄勢以待,也讓當地產業規格和發展水平高于丹巴縣其他鄉村。

  當前,當地村民不論男女老少都漢語流利,與游客交流起來沒有障礙。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在這里除了能探尋到保存完好的古東女國文化,還能在民宿里學習唐卡繪制、特色服飾織繡,甚至還能看到藏族碉樓的營造技藝,大家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改條件壯集體 鄉村振興做表率

  近年來,四川省以保護和改造特色民居、培育特色產業、發展特色村寨文化、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為主要內容。在進行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通過搶救、修復和建設一批帶有民族特點的特色民居,逐步使各民族村寨形成“一村一特”的民居建筑格局。通過培育和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傳統民族工藝品生產、發展壯大鄉村文化旅游業等措施,培育和發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增加群眾收入。

  位于阿壩州茂縣鳳儀鎮的坪頭村,如今有特色民居234戶、總人口2230人,主體少數民族人口為2184人,村鎮集體年收入180萬元,每戶年平均收入達53165元。

  村寨的房屋“依山居止”,沿襲了羌族傳統建筑風格,村內流水潺潺,小巷通幽,棧道連接著房前屋后。羌寨一直保留著古老而獨特的傳統文化,民風古樸、風情濃郁,寨內服務設施齊備,已按星級標準建成接待中心一家、各具特色的鄉村酒店30余家,還有一些家庭式旅游客棧。

  在羌寨里,游客可以品羌餐、飲咂酒、跳莎朗,參加推桿、篩糠等充滿情趣的羌族文化活動。坪頭寨現已成為很多游客理想中的休閑度假、特色觀光、生態旅居、感受羌族文化的旅游觀光體驗地。同時,這個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其培育的蘋果種植產業,已初具規模,高端蘋果遠銷海內外,每畝產值達4萬余元,不斷向著鄉村振興邁步前行。

  揚文化重法制 村規民約顯團結

  文化是特色村寨的“魂”,四川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堅持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重,挖掘、繼承與創新并舉。

  據了解,建設特色村寨過程中,四川一方面注重挖掘整理,對民居建筑、飲食、服飾、風俗等民族文化進行挖掘整理,搜集當地民間故事、保護文化古跡和整理歷代名人文化事跡。

  另一方面,四川重點建好文化陣地,各特色村寨大都建設了民族文化活動廣場、民俗文化陳列室、民族標志性建筑等文化活動場所。全省大多數村民著本民族服裝、會講本民族語言、熟悉本民族文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的迤沙拉村,有特色民居374戶、總人口2225人,始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歷史。因長期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擁有獨具特色的談經古樂、歌舞、飲食文化,以及與涼山彝族服飾不同民族服飾,建筑物多江南水鄉特色,房屋戶型一般以小四合院為主,均屬土木結構,板筒瓦屋面,細部多有板壁裝飾、木刻雕花,做工精細。

  2005年,村子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7年,被國家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除此之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傳統習俗得到了尊重,“耍壩子”“火把節”“轉山會”、賽馬、“祭山會”“三月三”、摔跤、推桿等健康有益的民族節慶、祭祀、競技活動持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得到豐富,村寨的文化特色和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在特色村寨建設實施過程中,四川各級民族工作部門不斷加大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和民族團結進步知識的宣傳,通過把民族團結進步內容納入村規民約,融入日常生產生活之中,開展文明家庭、民族團結評比等活動,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精品专区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 在线亚洲欧美专区免费 |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激情 | 在线精品视频A免费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