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4日電 (劉慶紅)近日,在綿陽市游仙區游仙街道吳家社區安置小區,居民黃全一大早就拿起掃帚開始打掃樓下的“微空間”。偶有熟人經過還調侃道:“老黃怎么這么勤快?”每當此時,黃全就會笑著回應:“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原來,黃全跟許多搬到城市的居民一樣,總有一份“戀土情節”,見著樓下有塊空地,就將其開墾出來種菜。
干部當面勸說,居民開會討論,大家認為,來到城市就要遵守城市運行規則,將公共空間拿來種菜,不僅是對公共利益的侵占,還會給小區居民的健康安全帶來潛在威脅,小區里種菜容易滋生蚊蟲,傳播病菌。
在大家的勸說下,黃全接受了意見。社區也將安置小區內的空地改造成可供社區居民活動的“微空間”,鋪上了塑料草皮,擺上了乒乓球桌,還設置了一些文化景觀。為彌補不能種菜的“遺憾”,黃全還主動當起了“微空間”的維護員。
現在的黃全滿眼是光,因為找到了生活新寄托。而在吳家社區二組居民許麗華的眼里,還藏著更深的期盼。
許麗華介紹,自從變成城市居民后,她便積極主動融入城市生活。到城里工作,電瓶車是最方便、最經濟的通勤工具。可是,許麗華居住的安置房小區建設于2008年以后,當時并未規劃專門的電動車停車位和充電樁。
“小區居民的電瓶車只能停在樓下靠‘飛線’充電,堵塞道路不說,還有消防隱患。”許麗華期望吳家社區電動車停車場趕快建起來,為電動車找到一個安全的落腳點。
不過,改造“微空間”、建設停車場都需要錢,錢從何處來?
吳家社區支部書記劉仁富說,這些年,吳家社區通過出租店面、參股企業,積累了一些集體資金。“我們缺少的是讓社區變好的方法。”劉仁富透露,為避免集體資產流失,這些年來,社區嚴格遵循民主協商制度,凡涉及社區發展和群眾利益的事項都要協商,但是并未探索出有效的治理方法,尤其是環境衛生、公共秩序方面。
去年,吳家社區制定了較為完善、科學的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治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包括規范小區停車位,設置電瓶車充電樁,解決居民停車難、充電難。同時,加強社工站建設,充實社區服務力量等。
“但專項整治事關民生,我們還是要進行民主協商。”劉仁富說,方案公布后,社區居民紛紛建言獻策,如在劃定小區停車位前,可以將道路進行改造;設置電瓶車充電樁時,要同時安裝監控防盜;在改造、提升社區陣地環境時,可充分將社區閑置空間利用起來等。
得到認可后,吳家社區投資260余萬元,迅速啟動了從綿梓路口到社區自建房小區的道路黑化工作、吳家社區電動車停車場改建工作,以及社區綠化維護、閑置空間利用工作等。
目前,從綿梓路口到社區自建房小區的道路黑化工作已經完成,社區綠化維護、閑置空間利用已全部完成,社區電動車停車場也正在進行充電樁、監控系統安裝接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