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29日電 (曾剛)日前,歷經4個多月,瀘州市古藺縣太平至二郎公路沿線景觀、太平渡渡口、永樂巖桑溝興橋等15個項目完成升級改造,古藺縣以“四渡赤水”為重點的紅色文化傳承帶建設首期工程初見成效。

2021年,瀘州市提出以“弘揚長征‘四渡赤水’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為主線,打造以“四渡赤水”為重點的國家文化公園。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瀘州段)的重要承載區,古藺縣圍繞“四渡赤水”紅色文化傳承帶打造“四渡赤水”紅色核心IP,通過整合紅色資源,做特“南翼”。
汽車駛出敘古高速公路太平收費站出口,一面書寫著“中央紅軍長征入川第一縣”的文化墻赫然在目,讓人忍不住贊之大氣醒目。
藺郎路上,沿線的老舊房屋已煥然一新。雕花欄桿、花窗、穿斗、披檐、窗檐的川南民居元素突出,家家戶戶院子外墻上裝飾著的鮮紅五星,處處沁著濃濃的紅色文化氣息。
往二郎方向行駛的赤水河邊,有個地勢開闊的“奇兵廣場”。在這里,排列有序的紅色小品景觀、“四渡赤水”文化墻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今年2月初,古藺縣啟動了“四渡赤水”紅色文化傳承帶首期工程。截至目前,太平鎮至二郎鎮連接線重要節點、紅色氛圍營造、九溪口渡口、二郎渡口改造等首期旅游沿線項目已完成。
在太平渡渡口,只需輕輕抬頭便能看到煥然一新的太平渡大橋。當夜幕降臨,橋中間的五角星熠熠生輝,光彩奪目。走上大橋,紅色的護欄兩側“四渡赤水、歷史轉折、出奇制勝”12個大字簡明扼要地闡述了渡口的歷史價值。漫步太平古鎮,除了能看到五角星、紅色標語等紅色文化元素外,還能看到新換上的風格統一、造型別致的店家招牌。
這些改變,得益于藺郎路沿線風貌塑造和店招店牌整治工程。

位于古藺縣永樂街道德福村的巖桑溝興橋是座不起眼的小橋,但在長征歷史上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古藺縣著力打造“四渡赤水”紅色文化傳承帶中,巖桑溝興橋重建項目被列入一期工程。截至6月25日,在巖桑溝興橋下游80米,一座新建石拱橋已經完工。站在新橋上看“興橋”,眼前仿佛又出現了紅軍入川時的那段烽火歲月。
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利用,是高質量建成“四渡赤水”紅色文化傳承帶的重要舉措。
根據規劃,新建“巖桑溝興橋”是為了保護好老橋,在此基礎上,還將圍繞新橋建一條長1400米的通景公路、新鋪設長1050米的長征步道。在二期項目中,還將新建紅色文化廣場,設置紅色文化精神堡壘,沿通景路打造景觀花帶和紅色花田,設置紅色文化宣傳欄和導視系統,全面提升景觀質量。
1958年,為紀念長征的偉大勝利,弘揚紅軍精神,古藺縣太平鎮建起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
“早年的老陳列館滿足不了越來越多的內容承載和參觀承載,現在所看到的陳列館是2008年建成投用的。”館長胡元炯說,隨著古藺縣對紅色文化的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富。今年,太平渡陳列館再次進行了升級改造,完整呈現了紅軍長征在古藺縣輾轉的行軍路線。
另一邊的太平古鎮景區內,原太平小學老校區已完成改造。如今,這里已成為太平渡青少年軍事研學體驗營。
下一步,古藺縣還將繼續推進二、三期工程建設,為游客提供“感悟紅色情懷、親近自然生態、品味古蜀鄉韻”的美好體驗,為實施“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奮力建設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