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6日電 (陳蓉 王姝元)日前,西南醫科大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團隊聚焦貧鄉和民族地區,整合學校醫學、法學等科普資源優勢,結合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前往西昌市、昭覺縣、雅安市,深入貧鄉、社區開展首期“健康中國科·普同行”流動科普館實踐教育服務幫扶活動,推廣生命救護、艾滋病及腫瘤防治、民法刑法等科學知識。本次活動由基礎醫學院、法學院、學校團委聯合開展。

本次科普團隊由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基礎醫學院解剖實驗室主任先德海教授帶隊,法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黃莉、基礎醫學院教師劉嵐、陳蓉、王姝元、羅禮容、范光碧及“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爾古魯洪、盧小燕、張艷秋等一行組成。
7月18日,科普團隊到達昭覺縣特布洛鄉格吾村,學校駐村第一書記胡光旭、駐村隊員俄且莫機及村干部熱情接待了大家。現場70余名彝族學生及部分村民參加了科普活動。劉嵐老師介紹了全國科普教育團隊基本情況及本次活動流程;范光碧老師以“癌癥防治、早早行動”為主題,向民眾普及科學防癌理念,倡導大家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三下鄉”學生隊長藥學院2020級學生爾古魯洪用彝漢雙語圍繞艾滋病的傳播、防治及危害等內容進行了宣講,幫助民眾消除對艾滋病的錯誤認識,提高其“防艾”意識;法學院學生徐培智就《民法典》婚姻家庭篇和《刑法》犯罪身份篇進行了普法。宣講中,師生們與當地村民及青少年積極互動,逐一答疑解惑,并贈送《認識生命珍愛生命》青少年科普書籍、文具和玩具等。宣講過程中引來許多勞作回來的村民駐足圍觀。
隨后,老師們在教室里為青少年開展了心肺復蘇和急救包扎培訓。陳蓉老師詳細講解了心肺復蘇急救技能,同羅禮容老師一起,利用人體模型對孩子們進行一對一指導,讓孩子們盡可能地掌握心肺復蘇步驟和技術要領。劉嵐和范光碧老師為孩子們演示了創傷包扎操作流程,著重講解了常用的環形包扎法和三角包扎法;孩子們的求知欲很高,動手能力也很強,在老師和志愿者的引導下很快就學會了創傷包扎的基本方法。通過體驗活動,提高了孩子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為今后面對突發緊急情況贏得搶救時間。
先德海、黃莉還帶隊進行了入戶宣講,通過彝漢雙語講解、圖片展示、發放宣傳資料,調查問卷等耐心細致地向村民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法律知識。村民們積極配合,填寫問卷,也對自己感興趣的健康知識進行了咨詢。此次深入貧鄉為當地村民傳授了生命救護的基本知識,也為青少年播下了科學的種子。
7月19日,科普團隊從昭覺縣返回西昌市,在月城廣場進行流動科普館展覽,隊員們冒雨發放科普教育宣傳單,并耐心地向過往群眾普及艾滋病及腫瘤防治相關知識。
7月20日,科普團隊前往雅安生態博物館廣場開展流動科普館展覽和宣傳活動。先德海向雅安市民們介紹了西南醫科大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遺體接受站的基本情況,宣傳了遺體捐獻的意義和程序;陳蓉老師為當地雷鋒服務站的志愿者和部分群眾進行了心肺復蘇急救培訓;師生們向群眾積極宣講生命健康、艾滋病及腫瘤防治、民法刑法等知識,倡導遺體捐獻。
今年,西南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已組織了多場科普教育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本次實踐服務活動的開展,在積極推進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的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教師科普服務能力,培育青年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下一步,基地還將持續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中國科普同行”系列宣傳活動,使更多民眾了解健康知識,掌握健康知識,真正讓健康知識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