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8日電 (馮小珈 雍金萍)身前一個籮筐、手中一把剪子,剪枝、剪粒、去葉……7月28日,走進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張公嶺村郭家院子藤椒種植基地,滿山遍野的藤椒樹上,結滿了青色的果實,微風拂過,椒香撲鼻,村民們在藤椒地里忙得不亦樂乎,呈現出火熱的豐收景象。
“這幾天我們一直在采摘藤椒,目前已經采了4000公斤了。”種植基地現場負責人雷明一邊挑選著剪下來的新鮮藤椒,一邊介紹說。

看著眼前忙碌而充滿生機的一切,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還只是一片撂荒地。
據了解,寶輪鎮張公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小山村,十分地有九分石頭,即便是種植玉米、土豆等“好養活”的農作物,收益也只能糊口,村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導致土地撂荒。“為改變村里落后的農業狀況,經過前期考察、調研,我們決定種植藤椒,不僅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而且具有豐富的藥用保健價值,市場前景也十分廣闊,是山區發展經濟作物得很好選擇。”張公嶺村書記楊萬茂介紹,鄉村振興首先是發展產業,藤椒一般第二年便可初產,第三年進入豐產期,經濟效益巨大,再加上村里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村民實現了零風險收益,集體經濟也不斷壯大。
“我們土地荒了,能流轉是好事,不僅可以通過流轉土地收取每畝每年130元租金,還可在基地務工,每年可增收5000元左右。”說起撂荒地流轉帶來的改變,張公嶺村村民陳金蘭喜笑顏開。
如今,通過撂荒地流轉的260畝土地已生機盎然,藤椒也已進入豐產期,帶動周邊20余戶村民就近務工。
“今年預計260畝藤椒地可采摘鮮藤椒2.08萬公斤,按照市場價格每公斤30多元算,產值將達到62萬余元。”楊萬茂說,下一步,村里還將向深加工發展,提高產業附加值,讓石頭縫里長出的藤椒,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搖錢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