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9日電(吳平華 張強 )資陽市雁江區聚焦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聚焦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痛點、難點、重點問題,通過創新治理模式、構建“指尖平臺”、注重網格賦能等舉措,推動街道工作職能優化、便民服務能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增強,切實把兩項改革成果轉化為城市基層治理實效。
創新治理模式,優化街道工作職能。“街道+社區”聯動治理。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通過聯席會議、現場推進會、聯動共建活動等形式,打通條塊不融、干線不暢主環節,促進形成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駐區單位、行業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目前,已建立街道“大工委”4個、社區“大黨委”43個。
“管委會+街道”協同治理。建立“拆遷—安置—管理”等管委會和街道聯動銜接機制,創新實施資陽市雁江區城東新區管委會主任和資陽市雁江區寶蓮街道黨工委書記“一肩挑”,促進管委會和街道有效互動、高效聯動。2020年以來,已成功征地1275畝,安置返遷339戶,聯合開展安置小區巡查20余次、發現并整改問題300余處。
“區級部門+街道”互促治理。推動街道評議區級部門試點,建立“雙向互提+反饋整改+差異評議”工作模式,推動解決城市社區治理的難點、堵點。目前,已促進39個部門合力解決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11大類224個問題。
構建“指尖平臺”,提升便民服務能力。運用新興技術。為有效預防和降低治安、刑事案件,立足城市小區“城東新、老城舊”“規模不一、管理不齊”等特點,積極撬動第三方平臺和物業企業資源,為59個小區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268個小區門口安裝公安天網和“雪亮工程”探頭。
搭建智能平臺。為打造特色社區高品質智慧生活圈,研發推出“雁江治理”微信小程序,整合“網格E通”數據信息,構建集問題收集、宣傳教育、生活服務、志愿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網絡智能平臺,已辦理居民“點單”1620件,推送便民服務商家信息765條,為居民提供急救、護理、文藝等領域知識培訓500余次,宣傳法律法規、辦事指南等5000余條。
提供智慧終端。為拓寬群眾辦事服務渠道,實現從“能辦”向“好辦”轉變,科學布局城區村(社區)便民服務網點45個,在各街道及下屬村(社區)增設人社自助終端機、“天府通辦APP”等便民服務自助終端、移動端150個,為居民提供線上便民服務30萬人次。
注重網格賦能,增強基層治理效能。推進黨建引領網格。探索“黨建+網格服務”模式,以網格為單元,推進小區治理“四類模式”“城管進小區”,組建功能性網格黨支部4個,34名黨員網格員、54名星級網格員帶頭履行“一日雙巡”“錯時服務”職責,進小區、入樓棟收集社情民意1.5萬條、勸調矛盾糾紛890件、辦理民生服務事項4500余件。
補強社區網格。探索建立“網格員—社區專職工作者—社區常職干部”梯次培育機制,聚焦社區形態布局新變化,對網格進行優化調整,增設網格36個,補充網格員135名,面向網格員公開定向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10名。
抓實全科網格。探索制定“1+N”全科網格管理辦法,以建設“全覆蓋、零縫隙、無盲區”網格為標準,科學劃分區、街道、社區和小區4級網格體系,把21處公園、廣場、市場等公共區域納入網格管理,將黨的建設、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等10類網格納入全科網格,試點推動消防網格融入社區網格,確保“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