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18日電(李利麗)連日來,在瀘州市龍馬潭區特興街道瀘州寶來源生態農場內,朵朵紅梅迎春綻放,嬌艷欲滴的掛在樹上,匯成一片香甜的粉紅色海洋。目光所及之處,星星點點的桃花、櫻花正在含苞待放。
“除了紅梅,我們農場還培育了三角梅、紫薇花、黃花槐等植被,農場的花期可以說貫穿了一年四季。”瀘州寶來源生態農場負責人、特興街道鄉賢葉長喜介紹說,寶來源生態農場占地120余畝、涉及品種300余個,以售賣花木苗圃為主要產出,還兼顧養殖水產、種植蔬菜、水果等,其中水果有紅葉李、嘉寶果、荔枝、柑橘等七八個品種。這些除了極具觀賞價值的同時也能產生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目前農場已初具規模,大部分品種培育成熟,預計年產值可達到130萬余元。
充分利用好每一個時間節點,利用現有的場地,錯峰進行投入、產出。這種復合農業的種植模式讓農產品多樣化、豐富化,也讓葉長喜的農場一年中不再有“農閑”、“農忙”之分。

“丘陵地形比較低矮,且崎嶇不平,同時走馬村土地性質比較復雜,連片的耕作效益不高。”葉長喜介紹,結合走馬村的實際情況,發展復合農業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從農、林不同成分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促成“一地多收”的良好態勢。“下一步,農場將朝著集花卉培育、種植、旅游休閑一體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葉長喜信心滿滿。
“農場復合農業的種植模式,不僅可以增加村民就近就業的渠道,還改善了走馬村人居環境,提高了綠化率,增加了村民們休閑散步的地方。”龍馬潭區特興街道走馬村黨委副書記程麗瑤介紹說,發展復合農業對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還將繼續發揮鄉賢資源,探索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新業態,讓百姓們日子更富有、更幸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