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瀘州納溪:“秸”盡所用 多元化開展秸稈綜合利用
2023年03月03日 11:21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3日電 (龍婧 邱艷茹)在瀘州市納溪區豐樂鎮皂角村,兩塊發酵堆安靜的攤在一塊空壩里,一張綠布蓋在上方,邊上一個小機器在嗡嗡作響,走進后還能聞到一股類似發酵的酒糟味。

多元化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納溪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多元化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納溪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是我們的發酵區,收割后的秸稈或者紅苕藤條,打碎過后,撒上我們的菌類,就放在這里發酵了,綠色的塑料布是為了防雨保溫,這個運作的小機器就是用來恒溫的,作用就是讓它們能盡快的發酵。這樣這些秸稈就能變廢為寶了。”皂角村村支書陳洪陽介紹到。

  原來,在傳統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率很低,農民一般都采用焚燒的方式來處理農作物秸稈。但直接焚燒對空氣質量造成嚴重危害,并威脅人的身體健康,還易引起火災。秸稈焚燒也會破壞土壤結構,將土地中的有機養分、氮素等全部燒掉,造成土地水分蒸發,破壞土地的抗旱能力和保濕能力。

  據了解,在豐樂鎮和其鄰近村鎮,有作物近五萬畝。而一季的作物產生的秸稈一畝就有近2噸,全年秸稈的總量將近40萬噸,綜合利用率80%,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從過去的一燒了之到現在的變廢為寶,自從納溪區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開展以來,豐樂鎮把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振興、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起來,構建起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長效機制,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結合實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我們提倡增草減料,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提升秸稈收集機械化水平,提高秸稈離田率、收集率,減少秸稈長途運輸,鼓勵就近利用,通過微貯、氨化、青黃貯等技術持續提高飼料化利用,從而引導村集體公司市場化利用秸稈!睘o州市納溪區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雍濤介紹。

  截至日前,該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一期已完工,二期將于今年7月可全面完工,屆時,秸稈利用可實現燃料化、肥料化、飼料化全面發展。今年,皂角村為實施項目的合作社配置了秸稈粉碎機,將小麥秸稈和豆類秸桿一起加工成草粉,成為優質的飼料。還進行顆粒飼料的生產等,將秸稈飼料化利用;同時配置秸稈還田機,對秸稈進行粉碎還田,引導農民對秸稈進行肥料化利用,提高土壤肥力。

  “我們區現有的養殖種類有牛、羊、兔子、林下雞、生豬等,大概每頭牛的草料日均消耗量為5公斤,一只羊消耗草料日均1.5公斤,每頭豬日消耗草粉1公斤,這些牲畜每日的秸稈消耗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通過秸桿收集打捆,制造顆粒飼料,出售給養殖企業,或是養殖戶自我收集與利用。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秸稈飼料化利用空間。”皂角村村支書陳洪陽說。

  陳明英是皂角村的種養殖大戶,種植了30畝的小麥、玉米,飼養了10頭牛和60只羊。她告訴記者,她將收集的玉米、小麥秸稈進行綜合利用,飼喂牛羊,一年利用的秸稈達到60噸,年收入近萬元!斑@些秸稈確實是值錢,往年燒了太可惜了!标惷饔⒏锌。

  據悉,納溪區把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城市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目前,納溪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取得明顯成效。秸稈綜合利用在全省正逐步形成循環產業鏈條,把原本廢棄的秸稈變成了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稈”、農戶增收的“黃金稈”。(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三页 |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线影院 | 亚洲精品视在线看1 | 一级特黄录像免中文 | 另类专区亚洲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