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8日電 (劉剛 岳航宇)近年來,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檢察院積極踐行數字檢察戰略,聚焦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涉及的相關信息,多元化收集數據,建立數據庫,打造涉未治理“雨檢模型”,推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智能化、精準化。
以“司法為民”為綱,打造涉未數字檢察新理念
雨城檢察立足法律監督職能,圍繞“川西教育中心”建設,積極在行政與司法之間搭建橋梁,構建“政府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未保工作模式;與行政部門協作配合,打破信息壁壘,獲取涉及未成年人相關信息,整合數據以發現監管盲區和隱患,積極發揮“檢察建議”的作用,推動涉未成年人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引入智慧科技手段,科學處理分析日漸龐大的“涉未”信息,通過建立數據模型,可視化分析未成年人在學習、生活等領域的治理現狀,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更高質量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打通涉未治理“最后一公里”。
以“協同交互”為基礎,打造涉未信息收集新平臺
建立“線上交互式平臺”,創建雨城區未成年人強制報告平臺、12309檢察監督舉報平臺等線上互交式數據收集平臺,重點收集教育、看護、醫療、救助、監護等涉及未成年人行業中,侵害未成年人的線索,以“掌上模式”延伸未成年人保護觸角;建立“線下聯絡式平臺”,聯合兒童主任、婦女主任、政法網格員等人員,對全區未成年人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件號碼、居住地址、學校、罪錯情況等多方面信息進行動態收集。同時,從相關部門調取區內“涉未”基層人員配置、敏感場所等原始數據進行整合分類,重點區分營業性娛樂場所、賓館旅店、互聯網服務場所、學校等地點分布。
以“數智思維”為引領,打造檢察監督涉未新模型
雨城區檢察院引入大數據建模技術,將前端收集的信息及檢察機關自身案件信息進行分類建模,后端分為兩類七項可視化數據庫建設。分類建模,體現數據“項目性”,對基礎信息按照對象和環境兩類為基礎,實現信息的分類。形成以學校分布、營業性娛樂場所情況、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情況等七類“涉未”環境類大數據模型和區內罪錯未成年人詳情、未成年被害人詳情兩項未成年人對象類大數據模型;綜合數據,模型展示“多維性”,以雅安市雨城區行政區劃圖為基礎,動態展示各區域未成年人相關情況,形成以對象分析、抓取為前提的2類7組664項數據的“涉未”綜合性數據庫,直觀展示各區域未成年人數量情況與犯罪率信息,同時對罪錯未成年人年齡結構、罪錯類型、罪錯性質、罪錯發生地點類型、罪錯發生地、罪錯未成年人分布進行圖形化顯示;信創保障,適用國產環境“規范性”,采取自主創新方式,有效落實信創規定,基于全國產化平臺,“涉未”模型適配國產軟硬件環境,同時部署于工作網絡,有效保障“數字檢察”建設的目標推進。
以“高效治理”為本,打造涉未智能治理新保護
利用事前監督,實現預防治理。通過大數據分析過往未成年人罪錯特點,總結歷史規律,有效發現學校、娛樂場所等治理方向。同時,根據模型分析,對區內營業性娛樂場所違規經營情況進行聯合執法,加大對區內營業性娛樂場所監督管理力度;利用模型匹配,實現精準治理。在提供模糊信息時,進行人員匹配和尋找,高效快速定位未成年人,實現“涉未”社會治理的精準化運用,以及發現未成年人家庭結構情況與犯罪之間的邏輯關系,針對性開展家庭教育法治宣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