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19日電 (顧榮顏)近年來,羅江區秉持“鄉村振興,人才先興”的發展理念,完善鄉村人才引聚培養機制,形成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鄉村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涵養人才“源頭活水”。
截至目前,全區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2763人,較“十三五”期間同比增長92.4%,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經營者等創新創業人才突破千人大關,劉復東、陳德前等一大批“田秀才”破土而出,鄉村人才振興戰略推進更加扎實有力。
暢通人才下沉基層通道,確保“缺什么、補什么”。堅持以需為要、靶向聚才,用事業環境吸引優秀人才投身農村發展。一是堅持政策引領。制定出臺“匯智羅江”“基層人才十條”等多項重磅政策,設立1000萬元人才專項資金,對到基層服務的專家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補貼,同步提供安居住房、人才綠卡等政策支持,累計引導108名高層次人才下沉基層一線,推動優質人才、技術資源向鄉村有序流動。二是實施定制引才。創新實施“特設崗位”制度,聚焦基層教育、衛生人才緊缺現狀,為急需緊缺專業人才預留專屬崗位,不受當年用編計劃限制,助力引進專業技術人才70余名,有效解決基層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三是推行合作聚才。樹立“發展引人”的理念,深入實施“能人在鄉、市民下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搭建羅江籍在外人才聯絡站,定期推送就業創業政策,鼓勵引導有資源、有技術、有想法的人才盤活閑置農房和農地資源,通過“村組搭臺子、農民出房子、市民湊份子、公司搭梯子、打伙掙票子”的“五子”合作模式,吸引各類資本超2億元,有效促進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形成鄉村集聚人才、人才奔赴鄉村的良性循環。
推進人才隊伍分類培養,確保“能成長,能拔尖”。堅持“以育為先”,實施提能工程,發揮優秀人才示范帶動作用,擴大人才存量。一是育好帶頭人。建立“崗位責任清單化、教育培訓精準化、管理考核規范化”的村后備干部管理體系和“1+7+N”專職工作者培訓體系,通過選派、回引和調訓,儲備懂經營、會管理、能力強的后備干部330余人,有效提升“頭雁”隊伍綜合素質。二是育好新農人。在全市率先成立“鄉村振興工作站”,打造鄉村人才振興學院等15個教學陣地,邀請中國農科院彭良志教授等20余名專家組建“農業技術服務團”,通過“菜單式”“應用式”“小班制”教學模式,向1000余名新農人推廣新品種5個、新技術8個,做大做強鄉村人才振興“基本盤”。三是育好創業人。緊扣市場需求和發展需要,積極發揮龍頭農業企業、農聯等輻射幫帶作用,在電子商務、文化旅游、社工保育等重點領域創新開展項目制培訓,為返鄉創業人才提供創業補貼、經營指導和技術示范等20余項服務保障,累計扶持創業項目200余個,兌現補貼56萬元,助力28戶新型經營主體成功創業,構建全周期、全鏈條式人才孵化體系。
加強人才引領發展驅動,確保“有活力,有動力”。牢固樹立“第一資源”理念,深入實施“匯智羅江”行動,為鄉村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智力保障。一是帶動經濟發展。依托與高校合作協議,創新實施“三專融合”發展模式,暨推動專家技術幫扶、專項科學研究與專業合作社配對互促,推動專合社集成科學試驗、技術示范、市場拓展等多項功能,助推“羅江福橘”“貴妃棗”等特色產品成功獲評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實現技術轉化、品牌推廣,有效提升集體經濟自身“造血活血”機能。二是帶動園區建設。結合區域規劃調整,集中人才、技術資源大力建設“種子芯谷”現代種業園區,選拔10名“明政策、懂技術、愛農村”的行業骨干擔任制種經理人,協助園區開展信息搜集、平臺建設、合作對接等工作,今年以來,已推動2萬畝現代化有機柑橘基地建設、7000畝油菜制種協議簽約落地,助力園區實現產業規模化、集約化。三是帶動文旅發展。采取“崗編分離”模式聘請10名鄉村規劃師,編制完成1264個新村聚居點劃定,打造出萬佛民俗村、金山大井村等特色村落,持續舉辦“民俗文藝展演”“農民詩歌節”等各類文化活動,涌現出“云峰詩社”等優秀文旅人才團隊,為美麗鄉村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