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4月21日電 (伍排勇)最近,汶川縣紀委監委為促進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邁向新臺階,將制茶“三炒三揉”工藝融入紀檢監察工作中,為防范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注入“養廉茶”。
一炒一揉散發監督中的“水分”
“請問你們村2022年實施了哪些項目?項目建設內容是什么?項目施工單位是哪個?項目資金有多少?是否完成報賬?.....”在汶川縣水磨鎮2022年紀檢工作總結會上,鎮紀委書記董曉潔向參會的各村社紀檢干部現場提問。
鄉村振興項目建設一直是群眾關心關注的焦點,也是近年來干部違規違紀問題較為集中的領域。如何破解鄉村振興建設項目監督的難題,用好村級紀檢監督力量是關鍵。然而,大多數村級紀檢干部對自己職能職責定位還不準,在監督工作中基于自己是本村村民,不敢直面指出問題,導致監督成效不顯。
為破解這一難題,汶川縣推行鎮、村級紀檢干部交叉檢查工作機制和村級紀檢干部年度總結評議制度,通過互督互學強弱項、補短板,鞏固提升業務能力,同時將村集體“三資”管理、項目建設監督等工作納入年度總結評議現場“必答題”,并現場接受點評和民主評議,讓“炒制”的溫度夠高,揮發多余的“水分”,散發監督的“本味”。
二炒二揉卷緊監督中的“發條”
“你們村集體經濟項目1個,資金360萬元,是什么項目呢?建設內容是什么?收入2400元是什么錢呢?”在開展鎮、村交叉檢查工作中發現“三務公開”不詳細的問題時向被督查村提問。
針對在檢查中發現部分村(社區)“三務”公開參差不齊,內容模糊,群眾難理解的問題,汶川縣及時復盤、剖析問題產生原因,制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黨務、村(居)務、財務公開工作的通知》,緊盯群眾最關心的村集體“三資管理”、項目建設等問題,做到“三務”分別有人負責,同步用實“指尖陽光村務”微信群,讓基層“小微權力”在制度約束和社會監督的反復揉捻間卷緊“發條”。
“以前財務公開寫的‘借’和‘貸’,我分不清哪個是收入,哪個是支出,現在直接寫的收入、支出,每一筆都寫得很清楚,一下就看懂了,而且項目還寫了修好長、好寬、修在哪里,還有照片,看起來一目了然。”汶川縣紀委監委督查組在抽查“指尖陽光村務”運行情況時,映秀鎮中灘堡村村民何大姐翻看手機說道。
三炒三揉祛除監督中的“頑疾”
“各鎮紀委,現將《第二季度監督檢查工作任務清單》下發你們,請按照清單內容及時開展監督并反饋監督情況報告……”為壓實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最后一米”,汶川縣聚焦鎮、村紀檢干部監督力量,實行監督工作派單制度,縣紀委監委將省、州、縣重點工作細化成清單,每個季度向各鎮紀委派單,并建立監督發現問題和整改臺賬,各鎮定期向縣紀委監委報告監督整改情況,逐步形成每周督查、每月總結、季度匯報、年度評分的長效監督機制,實現了監督發現問題閉環管理,讓日常監督“根穩型正”。
截至目前,汶川縣水磨鎮紀委發現農戶建房申報程序不規范問題1例,約談黨員干部3人,并在全鎮范圍內進行了通報,起到了很好警示作用,也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紀律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