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4日電 2023天府書展13日在成都開幕。在本屆天府書展主展場,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舉辦了“秦漢貨幣看四川”座談會。知名歷史研究者、《青銅資本》作者劉三解受邀前來,講解四川與貨幣的歷史淵源。

座談會上,劉三解表示,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貝殼正是商周時代王室賞賜貴族的財富——金、貝。這是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雛形,也是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特殊之處。不同于西方貨幣史的書寫邏輯,中國貨幣誕生自貴族“禮尚往來”中的禮物“幣”,并逐漸演化為價值尺度,而非交易的媒介。而青銅這種可以鑄造禮器的金屬,在西周至春秋晚期,恰恰經歷了物以稀為貴到海量供應的價格革命,成為由“幣”到“貨幣”的捷徑橋梁。
中國最早的紙幣是來自北宋年間四川的“交子”,交子和青銅作為貨幣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對此劉三解說道:四川交子其實和青銅貨幣的“兒子”——鐵錢息息相關,但當交子經宋、金、元三代發展,最終變為紙幣寶鈔后,曾短暫替代了青銅鑄幣的流通。
除了“交子”,劉三解指出,四川與貨幣的淵源遠比我們想得更廣:如四川的銅礦在秦漢易代、文景之治中都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四川的銅礦促成了秦國的崛起,也是秦漢王朝最重要、最穩定、最基礎的古銅礦區,使得定都于關中平原的秦漢王朝得以在與函谷關以東的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競爭中處于強勢地位。比如,漢文帝允許百姓鑄錢,其寵臣鄧通冠名的“鄧氏錢”與立國二十多年的“吳王錢”抗衡,“鄧氏錢”就出自四川邛崍銅山。
在互動環節,現場讀者就“歷史上貨幣那些事兒”展開了熱烈提問。劉三解從歷史制度、時代背景等多維度做了生動有趣的解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