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7日電 (楊漢國)城市排水管網被稱作埋在地下的城市“動脈”,是重要的基礎設施。雨污分流改造既是居民家門口的“關鍵小事”,也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民生大事”,更是增強居民幸福感、獲得感的惠民工程。
2021年以來,營山縣啟動城鎮污水治理兩年攻堅行動,以完善城鎮排水體系、補齊縣城污水收集及處理設施短板為目標,徹底解決南門河、北門河、走馬嶺河污水主干管滲漏、溢流問題,從根本上治理縣城雨水污水混流“頑疾”、凈化城市“血脈”,切實改善和提升水環境質量。

新建截污干管 重構縣城排污系統
日前,在營山縣城咸安大道,道路中間實行了全封閉,作業區內一口直徑8米、深度約13米的圓柱形工作井內,盾構機正緩緩向前掘進,井外一根根口徑1.8米的污水管道正排隊等候吊裝入井。
據營山縣城鎮污水治理工程指揮部甲方代表劉征林介紹,該標段屬于縣城4條截污干管中線部分的一段,共1.2公里長,將通過頂管作業的方式,將管道連通至城東污水處理廠。為加快施工進度,早日消除對車輛通行的影響,該項目段一共有2家建設單位施工,共設置了8口工作井同時分段作業,預計在2024年1月全面建成。
據營山縣住建局總工程師唐健介紹,受建設初期施工設計的局限,縣城雨污管道錯接漏接現象較為突出,部分沿河地段污水直排入河,既加重了縣城生活污水處理的負擔,也讓市民生活品質打了折扣。為摸清城市地下排水管網分布情況,2020年該局邀請專業公司進行了為期半年的普查。根據管網排查結果及相關規劃,該局決定重新構建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統,分區域建設北線、中線、南線、西線4條截污干管及配套支管,實現雨污分流,并同步建設城東污水處理廠(一期)。
目前,4條截污干管北線、中線、南線、西線分別完成管道鋪設7.6公里、3.5公里、4.6公里和5.2公里,分別占任務量的85%、95%、90%、90%,計劃于2024年春節前全面完工。
暢通“毛細血管” 實現雨水污水分流
近日,在營山縣朗池街道北壩社區一居民院落,院內一條深約2米的基坑已經完成,從各個樓棟匯集而來的支管正等待與基坑中的主管搭接。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院落建設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于排污管網堵塞、錯接現象突出,雨天時常污水四溢,居民們很是無奈。通過改造后將形成“戶排放—院收集—支管導—干管運—廠處理”的全封閉運行模式,從而讓污水入廠、清水入河。
“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雖然我們的出行、戶外活動暫時受到了影響,但我們打心眼里支持。”今年78歲的小區居民陳大爺說。
背街小巷和老舊小區是污水治理改造的重點和難點。一方面由于街道狹窄、建成時間長、作業面有限,施工條件差;另一方面是建設初期設計存在缺陷,加之地下管網分布資料缺失,改造難度大。為此,該縣堅持以城市社區為單元,結合城市更新、水環境治理、道路升級改造等項目,統籌推進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錯接混接改造、老舊管網更新、破損修復等,確保“干一片、成一片、見效一片”。同時加快老舊街區和城鄉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連接支線管網和出戶管,補齊“毛細血管”,積極消除城鎮污水收集的空白區。
“我們今年實施小區院落整治132個,已完工6個,整治背街小巷26條,目前已完工21條,預計2024年5月前全面完工。”唐健說。
新建污水處理廠 提升污水處理能力
日前,在營山縣城東污水處理廠建設工地現場,綜合樓主體施工已經完成,3個二沉池、1個污泥回流泵井即將完工,調節池主體和生化池基礎已經完成,整個施工作業區內熱火朝天。
據工程承建方執行經理秦家松介紹,該廠總用地面積80畝,設計總處理能力10萬噸/天,分兩期建設,一期概算投資約3億元,設計日處理能力5萬噸/天,建設內容包括粗格柵、提升泵房、細格柵、曝氣沉砂池、二沉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濾池、紫外線消毒池及相關配套設施工程等。該項目預計今年12月進行竣工驗收,明年1月投入試運行。
“城東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后產生的尾水去向分為兩部分,其中3萬噸尾水經中水回用管道泵入中水處理廠處理后,用作營山縣城走馬嶺河的生態補水,剩余2萬噸尾水就近排入北門河。”營山縣城鎮污水治理工程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文斌說,這樣一來將有效提升污水資源化利用率。
“過去直排入河的生活污水全部進入了排污管網,加之沿河環境得到了整治,水清了岸綠了,人居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營山縣糧店橋街居民朱玉文如是說。
“我們的總體目標是,到2024年5月,縣城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85%以上,污水處理率達到92%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進水BOD濃度達到90mg/L。”文斌說道。(完)